

8月9日,由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主办的“顾品江《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文章发表文学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来自哲学、文学、艺术、新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顾品江先生颇具创见的哲学、文学性文章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得到中华诗词长阳图书馆、赤子杂志社、作家报社、无锡市社会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石英,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吕国英,中国文联离退休局原局长乔仁和,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武振江等近30位知名学者、作家、媒体代表及社会机构代表出席活动。研讨会由原陕西电视台主持人、中国诗歌春晚主持人、青年朗诵艺术家王正平主持。

研讨会开启前,受王成志将军之托,由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执行院长张玲玉女士向作者顾品江捐赠书法作品。
在主题发言环节,顾品江系统阐述了其创作《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的缘起与及其提出的核心观点。文章以其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探讨了事物本质中蕴含的“合三为一”特性。顾品江指出,他的文章的观点的建立基础是建立在“草根”的基础之上,他从事过多种职业,从社会的各个角度都对“合三为一”进行过思考,并且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请教指正,提炼出这一学术观点。该学术观点旨在为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事物的内在结构以及文学艺术中的多重统一性提供新路径,不仅是对哲学命题的叩问,也对文学创作、文艺批评乃至社会认知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会议期间,王晋军、包旭东、康阿青、张脉峰、超侠、顾秋琴、顾季红、张玲玉等数十余位专家从哲学思辨、文学理论、艺术表现及社会应用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学者们普遍认为,“合三为一”思想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为解读文学意象的层次交融、社会现象的多元共生开辟了新路径。部分专家还就理论边界、实践转化等问题提出建设性商榷,碰撞出丰富的思想火花。

石英先生以《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的提出》为题发言,他赞赏顾品江不循规蹈矩、合理质疑、不断求索的精神,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门科学,它植根和来源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实践中。

在深入探讨“合三为一”这一哲学命题时,吕国英先生着重剖析了其核心要素与认知维度。他提出一个富有洞见的观点:“草根”这一概念并非如其表面所示那般纯粹与孤立。从哲学本体论出发,他强调世间万物皆内蕴着深刻的整体性与恒常的动态性。万事万物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流变之中,其存在形态、内在模式与外部框架都在持续演化。吕国英进一步指出,理解这种基于整体关联与动态变化的“合三为一”思维模式,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更蕴含着跨越学科界限的创新潜力与理论探索价值,为认识复杂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武振江以《于思辨中见真章:从先贤智慧到“合三为一”的哲思共鸣》为题发言,从“三生万物”到“合三为一”,是哲学思维的一脉相承,它们都拒绝将世界简化为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在"三"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整体性与流动性。本质上是在延续人类对"如何理解世界"这一永恒命题的追问。
与会专家领导围绕“三”的概念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纷纷围绕“三”的内涵、外延和三的本义进行阐述。参会代表如林天强、赵安民老师、三体科幻小说研究者刘慈欣的助理超侠等,均结合自身观点从多角度阐述了对“三”的理解。此外,顾品江老师的家乡代表顾季红、顾秋琴也简要表达了对其学术研究的新理念与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肯定。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还有柳清芬、朱春城、康许剑、卫如珍、林天强、史俊英、赵安民、黄海霞等。
本次《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文章的发表与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顾品江先生个人学术成果的展示与检阅,更是一次凝聚智慧、交流思想、促进理论创新的宝贵契机。顾品江先生提出的“合三为一”思想,为我们理解复杂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范式。在信息碎片化、视角多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重新认识整合与统一的价值显得尤为珍贵。研讨会期望顾品江先生及与会专家学者们能继续深耕探索,共同推动文学艺术与思想的繁荣发展,让此次研讨成为一个崭新的起点,期待思想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文图 万嘉萱、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