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融媒网讯(宋文华)
田间地头的"丰"景里,藏着寿光蔬菜的进化密码。台头镇的田垄上,青皮、黄皮、紫皮的甘蔗挺拔如林,种植户王玉环的十亩蔗田亩产达四千棵,游客穿梭其间采摘尝鲜,鲜榨蔗汁的甘甜在空气中弥漫。而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里,景象早已超越传统农耕:80后新农人王怡红研发的"天权"智能机器狗在大棚内自主巡检,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超98%;00后张玉山轻点手机,就能完成大棚温湿度调控与水肥供给,1.6万个智能大棚正以"数据种田"替代"经验种田" 。从中国农科院研发中心培育的257个自主蔬菜品种,到集装箱植物工厂里"一亩地变两亩产"的奇迹,寿光用70%以上的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守住了"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产业链根基 。


丰收的喜悦,在市井烟火中愈发醇厚。洛城街道尧兴广场上,600余名干部群众齐聚庆丰收趣味运动会,"筷"运乒乓球考验耐心,拔河比赛凝聚合力,地上龙舟的呐喊与笑声交织成最生动的丰收乐章 。不远处的农科院研发中心里,亲子家庭正体验着"小农夫探索"活动:顺藤摸瓜、薯叶拓印,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脉络,听科学家讲述育种故事,农耕文明的种子在童趣中萌芽。文家街道的直播间里,"金牌带货村书记"们忙着推介特色果蔬,5000多种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让寿光蔬菜的鲜香跨越山海 。


这场丰收的辐射力,早已超越地域边界。8000多名寿光技术员在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带着"寿光元素";300多家外建园区将"寿光标准"转化为各地农民的致富密码 。当"七彩庄园"的蔬菜直供香港,当集装箱植物工厂的产品远销意大利、韩国,这个占全国0.01%土地的"中国蔬菜之乡",正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实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中国答案 。


夕阳西下,运动会的奖牌与大棚里的果实同样闪亮。在寿光,丰收节是对耕耘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昭示——从《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到数字农业的时代创新,这片土地始终在生长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