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化 > 文学

知止有矩——从《酒诰》到《禁酒令》

核心提示:新农村融媒河南讯(记者:王温轩 通讯员:李胜然)先以一首打油诗开启这跨越千年的对话:殷商酒诰豫中令,千载对谈越时空。知止

新农村融媒河南讯(记者:王温轩 通讯员:李胜然)先以一首打油诗开启这跨越千年的对话:
殷商酒诰豫中令,千载对谈越时空。
知止守矩品高尚,中原大地留清名。

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尊尊青铜酒器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三千年前商王朝的兴衰。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荒淫奢靡,最终凝结为《尚书·酒诰》中“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的沉痛告诫。时光流转至2025年,中原大地掀起禁酒风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反省、自我革命的精神映照得更为夺目。

有矩才知止

商代贵族对酒的喜爱达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妇好墓中出土的40尊青铜爵,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见证了当时“重酒”的丧葬习俗。纣王的嗜酒之风在商末发展到极致,“酒池肉林”加速了王朝的覆灭。周公旦在《酒诰》中痛心地说:“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将酗酒视为道德败坏的根源。西周初年的禁酒令,既是对商朝灭亡教训的深刻总结,也开创了以制度约束权力的先河,其核心在于让人“心中有规矩,行事不越界”。
这种“以酒为鉴”的政治智慧,在河南的禁酒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2025年,信阳市罗山县10名干部违规吃喝被中央通报后,全省展开违规饮酒专项整治,这是对周公旦忧虑的现代回应。从《酒诰》中“祀兹酒”对饮酒用于祭祀的限定,到河南“工作日全域禁酒”的严格规定,不变的是对权力滥用和行为失范的警觉。这就像大学校园里的规章制度,用校规班纪划定行为边界,违规者必然受到惩处,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弟子规》教导我们:“醉酒者,最为丑”,时刻提醒着人们饮酒应有所节制。
《大学》中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准则是共产党员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干部应有干部的风范,不能因酒误事,辜负百姓的信任,切不可成为所谓“酒精考验”的干部。就像学生在校园里要遵守校规、尊敬师长一样,这就是“知止”的深刻含义:懂得自我节制才能稳步前行,守住行为边界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将纪律的约束铭记于心,对规则心存敬畏,行事才能从容不迫。
影响与挑战
河南禁酒令的推行,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公务接待酒类消费下降32%,违规聚餐查处数量减少25%,基层干部日均有效工作时间增加1.5小时;仅信阳一地就节省了4300万元酒水费用。这些数据直观地体现了禁酒令在规范公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财政支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
然而,任何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都会面临挑战。政策执行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阵痛”。某酒类经销商在抖音上感慨生意下滑90%,高端饭店更是门可罗雀,老板们唉声叹气,这反映出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的现实情况。法学专家也提醒,禁酒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公权力与私人领域的界限,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正常社交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在纪律的严格要求和治理的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这正是“知止有距”理念的进一步体现:既要坚守不可触碰的底线,也要留出合理的容错空间,从而实现净化政治生态与保障民生福祉的双赢。
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手稿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格外引人注目。全体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未动摇。
从周公旦“执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的严厉刑罚,到河南“工作日全域禁酒”的精准执纪,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的“赶考”的清醒与警觉。正如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所说,禁酒令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是党刀刃向内、自我净化的有力举措。
这就如同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纠正偏差、共同进步,实现正心、正身、正行。禁酒令本质上也是一场自我革命,它以《大学》中“民之所恶恶之,民之所好好之”为指导原则,清除不良作风,贴近百姓心声。只有以百姓的意愿为导向,才能真正展现责任与担当 。

站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炎黄二帝像前,三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在眼前掠过。从《酒诰》到河南禁酒令,时代场景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对贪腐奢靡的警惕、对“知止有距”的坚守始终不变。这份警惕和坚守,在党的自我革命中转化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自信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治理中展现出新的智慧,这正是这场跨越千年对话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最后,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在新时代,懂规矩、重品行就是知止有矩的具体体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