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浙江

建设文化强国的壮美实践——浙江20年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纪事

核心提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滋养悄然浸润之江大地。浙江,既是经济热土,也是“文化名邦”,建设文化大省责无旁贷。如何将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力?20年前的宏大蓝图,至今熠熠生辉,指引航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滋养悄然浸润之江大地。浙江,既是经济热土,也是“文化名邦”,建设文化大省责无旁贷。如何将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力?20年前的宏大蓝图,至今熠熠生辉,指引航向。

2005年7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主导下,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

20年,久久为功,“八项工程”形成了丰厚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指引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绘就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兴霞蔚”的美丽画卷,不断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省域创新实践与经验。

以文兴省,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里写过一篇《文化是灵魂》,深刻指出:“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

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灵魂”,浙江省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统领,2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在文化事业主要发展指标上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跃然在东海之滨。

这是2024年11月25日在位于杭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内拍摄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沉浸式体验空间感受古画“由静化动”,看高清打样稿档案感受“科技+人文”的力量,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尽收眼底。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共收录1.2万余件(套)中国历代绘画藏品,出版60卷226册。这同时也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四大主题,20年间,累计立项课题2000余项,吸引了国内外万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投入财政资金2亿多元,预计形成学术专著约6000部,形成了省级特大型哲学科学创新载体,打出了新时代“浙学”品牌,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一个缩影。

这是2023年11月23日拍摄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放眼之江大地,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3处世界文化遗产、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1处中国传统村落、449家备案博物馆、926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纵横交错,纲举目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目前,全省已经有102座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367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6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了从省到村的五级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游客在东阳市横店影视城秦王宫景区游览(2025年1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包康轩摄)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东阳横店为代表,全省有影视制作机构5000余家,20年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增加值由442亿元增加到6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出头增加到7%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精品迭出人才辈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的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完成了全国十城巡演,观众7.2万人次,在戏曲界掀起了“青春旋风”。从2003年以来,浙江文艺界共获得了国家级权威奖项500余项,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文艺人才。

当下的之江大地,历经20年“八项工程”建设,文化愈发丰厚而从容。

以文育人,文化建设浸润民心

曾几何时,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困境。而在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擘画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时就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

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老镇长王金法从农技知识、安全生产到党的政策,乡音宣讲从未间断;“最美妈妈”吴菊萍与当年救下的女孩妞妞,至今仍保持着每年相聚的约定;“8090和00后新时代宣讲团”从衢州的一支队伍发展到全省1000多支,5万余名青年宣讲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集装箱卡车司机在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物流工业社区“司机之家”休闲(2025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从2022年起,浙江在全省启动了“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三年多来,“浙江有礼”已经成为浙江建设文明素质工程、推进精神共富的重要品牌载体,“浙风十礼”落细落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州金名片,宁波北仑为3万名集装箱卡车司机建设“司机之家”,衢州尼山小学的学生们坚持制作“论语书签”。全省已建成近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乡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居民在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硅谷社区的“合之舍”书房的影视厅内观看电影。该书房是银湖街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示范点(2022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个暑假,我们社区许多小孩都跑到‘树兰书房’看书做作业,家长叫他们吃饭都不肯回去。”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党委书记诸妙茵是一位工作了24年的“小巷总理”,她告诉记者,社区的文化生活圈里有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有30多个基层服务阵地,“从老到小,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游客在位于长兴县煤山镇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观(2025年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来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讲解员史佳璐的爷爷是一名新四军战士,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她告诉记者:“看到纪念馆周边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我现在更能体会爷爷当时为什么会跟着新四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20年来,浙江城乡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获评“时代楷模”6位,“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85位,“中国好人”663位。

当下的浙江,历经20年“八项工程”的熏陶,文明、自信、向上的浙江人,已成为最美的风景。

以文致远,文化建设创新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在20年久久为功落实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浙江省面向未来,以不断深化改革的精神走在文化建设的征途上。

“王充是上虞的先贤,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奋好学。”拿着《走近王充》的书本,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的戴雨馨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2025年,“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走进了浙江中小学生的课堂,丛书遴选了从东汉至清末的13位历史文化名人,讲述先贤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核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文能致远,向美而行。把传统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独有的教育资源,是为未来的文化建设谋篇布局。

接下来,浙江还将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计划到2030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基本建成,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领跑全国。到2035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关键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人民文化权益充分保障,文化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演员在杭州蝴蝶剧场演出新编现代戏《钱塘里》(2024年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基层,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来到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和当地美术家一起为当地的停车场绘制墙绘。这是浙江美术馆馆员、文化特派员刘佳波驻村一年多来打造“天然美术馆”的举措之一。村支书余金红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全村都成了艺术品。”

2024年起,省、市、县三级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接下来,浙江还将探索建立文化特派员联县联片、部门共商共建、闭环管理、宣传推广等机制,通过注重关心关爱、配强资源供给、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考核激励和建设文化特派员学院等举措,持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科技,是文化建设的新动能。

本月初,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推出了“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项目,通过虚拟现实(VR)大空间技术,带领游客“真实”走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世界。接下来,良渚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赋能力度,建设包括良渚色彩体系基因库、良渚纹样体系基因库在内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近年来,横店投资30亿元,建起了29个高科技摄影棚,能为剧组节约一半的制作成本。当地正在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大脑”,从招募群演、选择外景到测算成本、业务审批,用数字化为影视产业打通难点堵点。

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工作中,浙江将创新实施浙江文化数字工程,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布局打造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能级平台。

这是2025年5月29日拍摄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改革,是文化建设的发动机。

近年来,浙江大力培育新型文化形态,鼓励微短剧、新大众文艺等探索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中国国际动漫节、浙江青年电影周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交流平台。

接下来,浙江将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新需求的分析,把“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赋能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机制,深化文旅运行机制改革,优化文旅融合高能级平台建设机制,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构建人文乡村建设推进机制。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南湖水波摇曳,13位一大代表相继上船,10多年前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艺术性地生动再现了党的一大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的场面,被誉为新时代主旋律美术创作的名篇。

20年来,浙江美术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启航》作者之一、中国美院教授何红舟最近又与同事完成了新作《互鉴——举办“良渚论坛”》。他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美术精品创作,感受历史现场和艺术现场的双向奔赴,我们更加感受到想人民之所想、感受时代脉搏,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夏日,无数游人流连在西子湖畔,自然与人文相拥,秩序井然。这个古老的湖泊20年来已经并将继续见证:“浙”里,百业兴旺,文化繁盛,一派好风光。


文字记者:邬焕庆、商意盈、冯源

海报设计:马发展

统筹:孙闻、唐兴、李安、邱星翔

【责任编辑:刘子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