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融媒网讯(肖庆伟 黄凯 刘丹生 )大别山南麓,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云雾山村层峦叠嶂,抱山环水。虽是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汪家冲湾的“衍福里公益社”内却童音清脆,老人笑语朗朗,俨然让人忘记了伏天的燥热。这里,一场由“政府指导、乡贤引领、村民自主”的“一老一小”互助共建实验活动基地,正焕发勃勃生机,洋溢着温馨的“家”的活力。它不仅为老龄化与儿童留守问题日益突出的山村治理注入了新鲜的氧气和能量,更为探索乡村振兴解困突围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学习的持续发展之路。
暑期托班,幸福食堂:“一老一小”的欢乐家园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吗?”“喜欢!”7月19日,衍福里公益社一楼大厅里,江苏儿童文学作家周彩虹正带领孩子们共享童话时光。孩子们争相举手,后排的老人们时而微笑注视,时而低声絮语,气氛欢快热烈。有人来访,热心的老奶奶立刻递上切好的西瓜。
这是公益社举办的第一期暑期托管班(7月5日至8月22日),为汪家冲湾及邻近湾组的二十几名留守儿童提供照管服务。本地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含准大学生)担任老师,辅导暑期作业。公益社还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邀请外地名师授课,拓展孩子视野,弥补乡村教育短板;设立“衍福里弘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困难学生。今年暑期,基金将首次为村里4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孩子是未来,得为他们铺好路。”托管班负责人徐见华的话,道出了“老区公益、老幼共托”的核心理念。
除了儿童托育,衍福里更是老人们的“幸福食堂”。2024年10月8日试运营以来,早餐3元,中晚餐5元,为湾里老人提供新鲜可口的一日三餐。“食物都争取适合老年人口味,兼顾营养和生活习惯。”公益社负责人汪志诚介绍道。说话间,几位老人提着刚从菜园采摘的时令蔬菜走进厨房,递给准备晚餐的林大姐。食堂运营后,“送菜”成了村民的自发行动,新鲜蔬菜水果齐全了,只需另外再采购些荤腥。“年轻人忙着公益社的事,我们老人就种点菜出份力。”村民顾奶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衍福里公益社共建的真谛。目前,“幸福食堂”固定就餐老人约15位,对行动不便者还能够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这里,是整个湾组乃至云雾山村的活动中心。老人闲话家常、下棋娱乐,孩子嬉戏学习,年轻妇女交流互动。送医下乡时,它是义诊点;文娱活动时,它是大舞台。楼上书声琅琅,楼下笑语喧喧。“一房多用、一时多能”的智慧设计,让有限空间释放出最大温情与效能,搭架山村健康跳动的温暖心脏。
乡贤发动,聚沙成塔:从“痛点难点”到“共同愿景”
这样一个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偏远山村诞生?
云雾山村汪家冲湾,50多户180余人。与中国许多偏远乡村一样,青壮年大量外流,留下多是“银发”与“垂髫”。“空心化”的村落,现实的焦虑日益凸显:年迈的父母谁照料?孤单的孩子谁陪伴?发展的方向在何方?
“家里老人离不开这片山,我们兄弟几个就琢磨,得在村里建个地方,解决他们的日间照料问题。”公益社理事汪智的话,道出了众多在外游子的心声。这份孝心与乡愁,点燃了衍福里建设的最初火种。
2024年春节(2月9日),从东莞、泉州、嘉兴等地返乡的汪青、徐见华、汪智等核心乡贤,敏锐地抓住了凝聚人心的契机。他们召集湾里人围坐一堂,共商筹建“衍福里村民活动中心”。没有行政命令,全凭乡亲情谊;没有强制摊派,全靠自愿捐款。最终,70余万元的启动资金(含社会各界捐款)筹集到位——既有在外乡贤的大额捐赠,也有留守老人省吃俭用的微薄心意。这笔资金,沉甸甸地承载着整个湾组对“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共同期盼。
从2月的构想,到3月14日动工,再到10月2日中心落成、公益社同步成立,短短六个半月,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这不仅是一栋建筑的落成,更是一个村庄集体行动力与凝聚力的见证。它标志着汪家冲湾的村民,开始用互助的力量,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破解现实的困境。
资源链接,共建共享: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动村民捐资建楼不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切实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并维持公益社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
带着这个问题,公益社发起人、管理者与村委会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深入交流。他们坦言,衍福里自成立之初,便探索“内部挖潜、外部链接、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力求从“输血”走向“造血”,并持续优化深化基层治理。
深挖内部资源,村民高度参与是基础。发起人主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衍福里公益社章程》、《运营管理细则及经营性项目收费标准》、《弘学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筑牢管理根基。公益社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在外乡贤和本地能人组成,负责日常管理与运营,每周(定期)召开视频会议;监事会由村中长者德高望重者担任,负责监督。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湾人共同参与:开工时自发出劳出力、让地垫资;建成时男女老少齐动手打扫;大学生放弃假期辅导孩子;老人无私贡献自种蔬菜……“公益社建成后,湾风变得更好了,弘法向善的人心更齐了。”汪智感慨道。
链接外部资源,注入持续动能。作为顺河镇首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社,项目从筹备到落地仅用时不到八个月,这离不开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用地、安全施工、组织注册,还送来政策补贴、文体器材,协助修建文化墙。为获得长期稳定资金,在外乡贤利用大城市人脉(如商会资源),将村里的土特产销往外地,既带动村民增收、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又为公益社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公益社+合作社”的“造血”模式初显成效,目前已完成两笔对外订单。“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途径,让合作社更好地发挥造血作用。”发起人之一、(公益社理事长汪青)信心满满。
夕阳西下。二楼的娱乐室里,孩子们正下围棋、跳跳绳、打乒乓球;大厅里,老人们围坐吃着西瓜,闲话家常;厨房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
微光成炬,照亮乡村振兴长治共富路
衍福里的实践,是中国乡村应对“一老一小”结构性难题的一次宝贵的内生探索尝试。这束从大别山深处燃起的微光,照亮了“互助养老托幼”的可行路径,彰显了村民自治的蓬勃生命力与民间公益的温暖“微”力量。其核心的“资源链接”、“互助共建”、“因地制宜”理念,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聚焦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前路并非坦途。可持续性发展、管理优化、外部深度链接等等挑战风险犹存。衍福里能否持续发光发热,并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样本,既依赖于其内部的持续创新与完善,更呼唤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实质性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我们期待,这束微光能吸引更多薪火,终成燎原之势,温暖更多乡村的“朝阳”与“晚霞”。这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自救实验,更直切中国乡村振兴宏伟诗篇中,如何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守望相助美好家园的新时代发展深刻命题。
云雾山村是开国少将邓岳和开国上校张毅将军的故里,村支书张岱介绍说,衍福里公益社是由政府指导,湾组热心村民和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共建,致力于服务老区人民的公益平台,公益社采取湾组集体所有制非营利性机构运营的方式,弘扬孝善文化、耕读文化和文明乡风,着力打造成为村民公共活动文化阵地、老人日间照料基地、儿童学习成长园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