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融媒网湖南讯(何兵强 刘德海 肖延清)2025年7月,湖南益阳。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有一位名叫龚孟龙的多面手人物,他用几十年的坚守与热忱,在多个领域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从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到蓝天救援的践行者,从民间文艺的推动者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龚孟龙用行动诠释了“多才多艺”与“无私奉献”的完美结合。
非遗文化与民间文艺的守护者
龚孟龙,1972年10月出生于益阳赫山区,是一位地道的益阳人。他自幼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竹艺、木雕、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民间文艺的传承与保护,是益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益阳市非遗保护促进会的理事。在推动地方非遗文化发展方面,他不遗余力。
“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龚孟龙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些传统文化。”在泥江口镇、南坝村和大桥冲村,他担任传统竹艺艺术顾问,推动当地竹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的竹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陆羽》《远荡》《荷花系列笔筒》等作品更是获得了银奖、金奖等殊荣,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蓝天救援与民间寻宝的践行者
除了在文艺领域有所建树,龚孟龙还在蓝天救援领域展现了另一面的自己。作为益阳蓝天救援队的山野救援教官,他多次参与重大救援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信念。当记者问及应急救援时,他若有所思,回忆起了在一次山地救援的经历时说:“那一刻,我只想着如何把被困的人救出来,其他的什么都没想。”
同时,龚孟龙还担任益阳市民间寻宝栏目组的组长。他带领团队深入益阳及周边地区,寻找、挖掘、保护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民间宝藏。这些宝藏不仅包括珍贵的文物,还有那些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技艺和民间故事。他的寻宝工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
书法与美术的探索者
在书法与美术方面,龚孟龙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是益阳市赫山区书法家协会和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的理事,其书法作品以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著称,而他的绘画作品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他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希望能用笔墨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功成名就后,他选择了学雷锋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后,龚孟龙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崇高的道路——加入中国雷锋报湖南工作站,负责在益阳地区各区县乃至湖南的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宣传。他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如今,龚孟龙正筹备着带领他的团队组织各类学雷锋公益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爱心捐赠、文化下乡等。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温暖与力量。他说:“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语:一个人的坚守,一座城市的温度
在龚孟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才华、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德艺双馨”,什么是“知行合一”。在非遗文化保护的道路上,他守护的是历史的记忆;在蓝天救援的前线,他传递的是生命的希望;在学雷锋的实践中,他点燃的是社会的温度。
在这个物质追求日益膨胀的时代,龚孟龙的选择显得尤为可贵。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选择了奉献;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兼济天下。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名利的积累,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荣耀,而在于他所点燃的那盏灯,是否照亮了他人的路。
龚孟龙的故事,是一段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责任、担当与信仰的时代赞歌。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便能在平凡中成就非凡。他的精神,正像一束光,照亮了益阳,也必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编辑: 邹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