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财经 > 人物

李云艳:“姐妹们有活儿做,我就很开心”

核心提示:“刻花的刀法有讲究,力度一定要掌控好,稍一走神就会产生瑕疵。”在陶艺店里,李云艳正在向来参观的游客介绍紫陶刻花工艺。在云

“刻花的刀法有讲究,力度一定要掌控好,稍一走神就会产生瑕疵。”在陶艺店里,李云艳正在向来参观的游客介绍紫陶刻花工艺。

在云南省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是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对制陶这门手艺,李云艳从一窍不通到精益求精,如今已能带动乡亲一起增收致富。而激发她走上紫陶制作这条路的,源于她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


李云艳在紫陶毛坯上刻花。李静双 摄

李云艳今年50岁,家住建水县东坝圣兴村,1991年与丈夫黄宝兴结婚,黄宝兴在一家公司帮忙送货,李云艳在县城一家相馆打工。夫妻俩的收入谈不上高,但维持家里的生活已足够,一家人的日子简单又幸福。

随着女儿、儿子的相继出生,为了方便照顾家里,1997年,李云艳辞去相馆工作,在家门口开了一间杂货店。杂货店地处城郊接合部,消费群体主要为附近的村民,片区客户经理经常上门指导小店经营,生意也逐渐做得顺顺当当。李云艳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上学,一边照看小店。

2012年,李云艳的儿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愿继续念书。看着一天无所事事的儿子,李云艳心如刀绞。再三考虑后,李云艳决定送儿子学习制作紫陶,因为在她看来,做紫陶能陶冶情操,对安抚儿子躁动的情绪有好处。这年9月,李云艳将儿子送到了一个紫陶作坊,一门心思学做陶。

从陶土到成品,制陶有多道复杂的工序,制陶人在陶坊一坐就是一整天,拉坯一天下来,手腕无力,饭碗都抬不动,大腿还经常被坯体磨破。没学习几天,李云艳的儿子就叫苦连天。

为了让儿子坚持下来,李云艳并做出了一个决定:陪儿子一起学习制陶。这一陪,就是两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云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慢慢喜欢上了制陶。经老师的指点与自己的努力,加上悟性高,他的制陶技艺逐步提高,而李云艳在刻花、填泥、沾嘴把等技术上更具优势。

母子俩的制陶技艺日趋成熟,2014年,李云艳决定开一间的陶艺店。“第一次烧陶,102把壶,只剩40多把能用的,并且大部分有瑕疵。”说起自己的制陶经历,李云艳感触颇多。目前,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她制作的紫陶合格率在80%以上。

李云艳的陶艺店慢慢打开了销路,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元素制作的紫陶器具,深得游客喜爱,经卖断货。

紫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李云艳并没有忘记乡亲们。考虑村里中年妇女外出打工难的实际,李云艳常年在村里请这些姐妹帮忙,按工作量支付工钱,活计多的时候,每天能有10多人。

“这个年纪我还学会了这个手艺,真好。”村民莫丽飞跟着李云艳学会了刻花,每天的收入算下来能有100多元。

村民陈华多年来照顾瘫痪的婆婆,为了方便陈华,李云艳每天把需要制作的陶壶送到她家,等做好又来收回,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这几年多亏有艳姐照顾,既补贴了家用,也没耽误照顾婆婆。”陈华感激地说。

“活到老、学到老,看到儿子把制陶当成一份事业,姐妹们也有活儿做,我也很开心。”李云艳笑着说。

作者:李静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