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上黄河在这里多次决口泛滥,河南省原阳县的土地形成了北面沙地、中间背河洼地盐碱地、大堤南高滩地三种不同的土壤结构,曾经是“风起沙茫茫,无风也尘扬。鸟无歇荫树,民无隔夜粮”,背河洼地更是林业的老大难地区,土壤特点是瘦、盐、冷、板、浸,树木极其不易成活。
1989年,薛玉富到家乡原阳县原武镇林业所工作。当他看到乡亲们因种不成树而苦恼,性格倔强的他下定决心培育出一种能适应原阳县所有地方都能生长的树种,而且还能够生长得快、能够成材、帮民致富的树种。
1994年,薛玉富调到原阳县林业局工作。2000年,他就任原阳县苗圃场场长,党支部书记。后来又任原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新乡市沿黄林木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虽然职位在变,但是他改变家乡林业面貌的初心不变,他帮助群众走上林业致富路的使命未改。
为了培育理想的树种,他远赴内蒙古、山西、安徽多地,爬高山,越沙漠,蹚河流。饿了就啃口干馒头,渴了就喝口沟里的水,历经多少个寒来暑往,历经无数次艰难困苦,把适应性较强的树种给带回到家乡。外来的树种要适应原阳的自然条件,薛玉富带着职工跑遍了全县里所有种柳树的地方,剪柳条、砍树枝、扦插培育、驯化。在种植培育过程中,他不顾自己体弱有病,除草、浇水、整地,什么活都干,脚腿被划伤,几次晕倒,但他从不停歇。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选育、驯化,2008年,薛玉富终于培育出了适宜滩区、山区、盐碱地区和水稻种植区生长的柳树新品种,不但抗盐碱、抗风沙,而且长势快,幼苗7个月生长高度可达4.2米,单株单行留苗一年零7个月,米径可达到11公分。这种柳树不像一般柳树无主干、发斜枝一样,而是主干中直,打破了“柳树不成材”的种植传统。河南省林木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此柳树品种被正式定名为“豫新柳”。
长势快,木质优,能成材,这不正是农民创收致富的优良树种吗?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豫新柳”的好处,薛玉富把自己种的20亩“豫新柳”无偿送给场里的职工和当地的农民种植,并且多次自掏腰包印制资料,发放到村民手中,全程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农民出身的薛玉富对土地有感情,对农民有感情,为了让农民真正学到技术,快速走上致富路,他经常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技术。因为劳累过度,他好几次晕倒在地里,在采条的过程中手脚被划破更是家常便饭,但他帮助农民培育树苗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2020年,薛玉富退休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回到家乡——平原示范区原武镇小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把林场搬到了村里,租了70亩地,又开始了培育优质树种的征途。他注册成立了公司,引进项目,吸引村民入股,助推村民快速致富,他把引进的美洲黑杨拿出来5亩3万多棵树苗,共54万根苗杄,无偿让村民种植。
在小村,夏日的阳光下,薛玉富的苗圃基地里,“豫新柳”、美洲黑杨、楸树、桃树等树种一行行,一排排,绽绿吐翠。薛玉富穿行其中,摸摸这棵,拍拍那棵,如同和自己的亲朋老友一样熟识。薛玉富和他培育的柳树新品种“豫新柳”以及科普示范基地先后获得新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新乡市先进集体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乡情难忘,乡亲永念。薛玉富曾深情地说,自己家过去生活困难,是党和政府的帮助,让自己能上学,有了工作,因此一直有个心愿,用林业专长为群众办实事。近年来,逢年过节,薛玉富都带领子女到当地敬老院看望老人,以及村中的五保户、困难户。今年初,他顶着寒风,到平原示范区几个防疫卡点捐款捐物1万元。
“我虽然退休了,仍将竭尽全力为家乡的振兴出力流汗。”薛玉富介绍,目前他正在规划,利用苗圃基地建成大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基地,发展林业文化旅游,带动家乡父老发展第三产业,帮助村民种树增收。
作者:曹道伟 李豫 邵长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