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聚集 > 旅游

专栏丨陈永祥《走进雷锋纪念馆,赓续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

核心提示:晨光穿透薄雾,为我们这群银发老兵镀上一层金边。在湖南省总工会老干办同志的悉心引导下,我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进了这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丰碑的雷锋纪念馆。每一步都踏响了岁月的回音,每一眼都点燃了心底的炽热——雷锋,这个镌刻在我们青春里的名字,此刻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我们眼前重新绽放光芒。

专栏丨陈永祥《走进雷锋纪念馆,赓续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

           新农村融媒网 湖南讯(吴益名、通讯员:陈永祥)晨光穿透薄雾,为我们这群银发老兵镀上一层金边。在湖南省总工会老干办同志的悉心引导下,我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进了这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丰碑的雷锋纪念馆。每一步都踏响了岁月的回音,每一眼都点燃了心底的炽热——雷锋,这个镌刻在我们青春里的名字,此刻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我们眼前重新绽放光芒。
推开纪念馆的大门,仿佛推开了时光的长卷。玻璃展柜中那枚磨得发亮的螺丝钉、补满补丁却始终平整洁净的军装、写满批注的理论书籍,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雷锋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符号,而是扎根生活土壤的生命常态。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半个世纪前的军营,那时的我们还只是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却在入伍仪式的第一天,就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誓言刻进了骨血。记得在军校的操场上,我们举着自制的横幅——“雷锋出自工程兵,工程兵带头学雷锋”,震天的呐喊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也在年轻的胸膛里种下了信仰的种子。那些年,我们在训练间隙帮炊事班挑水劈柴,在暴雨夜抢修驻地百姓漏雨的屋顶,在施工一线争当最苦最累的“突击队员”,当我佩戴着“雷锋式好战士”的徽章站在领奖台上时,我知道,这颗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展厅里的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全队的目光:年轻的雷锋握着钢枪,目光坚定而温暖。有人轻声说:“这眼神,像极了咱们当年筑路时的模样。”是啊,作为工程兵,我们曾在崇山峻岭间开凿隧道,在湍急河流上架设桥梁,双手磨出的茧子比鞋底还厚,汗水浸透的工装能拧出水来。可每当疲惫至极,只要想起雷锋“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的话语,浑身便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头。那时候我们就明白,学雷锋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把“钉钉子”的精神砸进每一个任务里,把“一块砖”的作用砌进每一项事业中。

如今我们都已卸下戎装,可胸前的党徽依然滚烫。退休这些年,我又穿上了红马甲,成了湖南省老干部大学金秋志愿者在学校和社区里的“闲不住”。帮着独居老人买菜做饭,带着孩子们清理小区垃圾,给外来务工人员讲解政策……有人问我图什么,我总是笑着说:“当年雷锋说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转几年是几年。”今天站在雷锋事迹陈列墙前,看着不同年代的人们留下的学习心得,忽然懂得:雷锋精神从来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它是战士冲锋时的担当,是建设者的奉献,是普通人日常里的善意,是从青年到暮年都不会褪色的人生底色。

走出纪念馆,秋日的阳光正好洒在门前的雕塑上——雷锋正微笑着伸手指向远方。我们的队列依旧整齐,步伐依旧铿锵,不同的是,曾经的青春面庞已爬满皱纹,可眼中的光更加明亮。因为我们知道,雷锋从未远离,他就藏在每一次俯身助人的瞬间,就在每一句“我来帮您”的承诺里,就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传递的精神火炬中。作为老兵,我们要把这团火烧得更旺;作为新时代的追光者,我们更要让它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