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与姓氏文化研究
马武举
姓氏文化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学便是其中之一。地理学是研究姓氏文化的基础学科,也是姓氏文化研究者必须学习的基础课。什么是地理学,它与姓氏文化有什么关系,学习地理学有什么意义,如何学习地理学,笔者不揣冒昧,就诸如此类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地理与地理学
地理就是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侯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简单说,就是地球上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状况,如自然地理就是自然状况,人文地理就是人文状况。地理也可以理解为地球上的纹理,也就是地球上的印记或痕迹,这种印记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形成的,因此,也就有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还可以理解为关于地球的理论,研究地球上的存在物的分布状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对其生存、活动所依赖的地球空间的知识体系。通常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同地球科学有区别,地球科学简称地学,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和空间物理学等等。地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上的东西。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地理学又出现了许多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地名地理学、语言地理学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基本是一致的,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如地貌、地形、气侯、土壤、植被、动物等)和历史人文地理(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等)这两个方面。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时期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历史地理学对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地名地理学是研究地名的地理分布的学问。地名地理学的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运用于我国的地名研究中了。地名地理学研究地名的起源与演变,研究地名的命名原则与变化规律,与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有更直接的关系。
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或方言的地域分布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语言地理学特别强调地理因素,严格要求在一定的区域中观察语言现象,研究不同区域的语言特点。语言地理学对我们研究姓氏文化亦有一定的帮助。
地理学按其研究的范围划分,还可以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等,对姓氏文化研究者来说,与姓氏文化关系比较密切的是中国地理,对某一姓氏来说,区域地理也很重要。当然,在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时,也会涉及世界地理知识。如果要研究国外姓氏,更少不了世界地理。
二、地理学与姓氏文化的关系
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姓氏文化与地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姓氏文化研究姓氏的产生与发展、迁徙与演变、姓氏人物的活动、姓氏事件的发生等,中心是研究人,有人就会有活动,有活动就会有事情发生,有事情就会有地点。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即空间)这几个要素,而这些地点都会在地理空间上反映出来,都会在地理上找到它的存在与位置,都会在地图上找到它的线索与轨迹。具体地说,姓氏文化与地理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氏的产生与地理有渊源
姓氏的产生必定与一定的地理空间相联系,总有它的产生地点。任何姓氏都有它产生的具体地点,或者叫祖源地,这些祖源地不管我们知道与否,不管我们认定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管这些祖源是一地的或多地的,但它都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从姓氏的历史来看,有许多姓氏的来源都与地名有直接关系。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姓氏》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收录了当时的数百个姓氏,并依据其得姓受氏的来源,将其分为九大类型,其中有氏于国的,如齐、鲁、宋、卫等;有氏于居的,如城、郭、园、池等。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将得姓受氏的类别分为三十二类,其中的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都与地名有关系。这一类以地为氏的姓氏都是先有地名,后有姓氏,因地而氏。还有一类是先有姓氏,后有地名,因姓氏而得地名。某一姓氏在某地聚居人数较多或时间较久,就以该姓氏为该地命名。如张庄、李寨、马营、武村等。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个县内有20%-40%的村庄是用姓氏命名的。如浙江省嵊州市面积1828平方公里,有自然村2276个,其中同名的村庄306个。这些重名的村庄多数是以姓氏命名的,如王 家村、张家村等。
(二)姓氏的迁徙与地理有关系
历史上,由于战乱、移民、天灾人祸等原因,姓氏的迁徙是十分频繁的。姓氏的迁徙过程与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迁徙的路线会在地理上留下痕迹。如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末五代的入闽开漳、宋室南渡时的大举南迁,基本上是以中原为起点向南迁徙。
其次是迁徙之后定居的地方会在地理上留下印记。随着一个时期迁徙过程的结束,迁徙者会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这个落脚的地方都有一个地理方位,都会在地图上留下一个印记,某些姓氏还会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形成名门望族,并成为有影响的郡望地。
其三是定居地的地名带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如马家庄、牛家寨等等。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其中最有成就者当属改姓氏。据统计,共有99个鲜卑旧姓改为汉姓,如拓跋氏定为元氏,丘穆氏定为穆氏……。在改姓的基础上,北魏又定氏,规定门第等级,其中元氏门第最高,穆、陆、贺、刘、楼(娄)、于、稽、尉八姓次之,相当于汉姓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地名命名也体现了姓氏特点,姓氏地名如元氏县、尉氏县、卢氏县、寄氏县、冀氏县、端氏县、已氏县、猗氏县、北猗氏县、乘氏县等。
(三)姓氏的活动与地理有联系。任何姓氏都会有活动,小到日常生活起居,大到族人的聚会、祭祀等等,无论是常人的耕耘劳作,还是名人的出行征战,无论是平民的出生地,还是官员的归葬地,都与某一区域某一地点相联系,都有其地理位置。也就是说,无论是琐碎小事,还是重大事件,只要是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情,都有其时间、地点,都在地理范围之内,都有它依托的实体位置,没有它依托的地理空间,此事便化为乌有。
总之,无论姓氏的产生地、迁徙地,还是其活动地,这些人文活动都必定会与地理环境发生关系,都离不开地理空间,都会有地理位置。也就是说,姓氏文化与地理密不可分,姓氏文化研究离不开地理学作基础,地理学是姓氏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
三、学习地理学的意义
因为地理学同姓氏文化研究关系密切,所以,要想搞好姓氏文化研究,就必须学习地理学。对于姓氏文化研究者来说,学习地理学的意义重大。
(一)理解地理概念——定方位
学习地理学,就必须理解它的有关概念,弄清它的含义与内容。地理学是发展的科学,地理概念也是在发展的。比如历史地理与现代地理相比,有好多概念的内含是不一样的。
例如,关于国的概念,古今有很大差别。古代的国,多指方国、王国(诸侯国),也指国都。尤其是在先秦时代,方国是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分封制是种族奴隶制的统治形式,即用“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办法来划分区域。相传殷商时期已实行分封,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商王常把自己的亲系子弟分封在“外服”地区(当时实行服爵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诸侯国,从而形成分封制的先例。到了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地方行政制度。相传西周主要有两次大分封,即武王伐纣以后及周公东征胜利后,先后分封的诸侯国达70国之多。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同姓子弟。荀子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除同姓子弟外,周的姻亲、功臣等贵族,一般也都得到“受疆土”之封,而作了大小诸侯。西周的地方制度,大概分为国、都、邑三级,“国”即国都,“都”即大邑,“邑”为小邑。可见,古代“国”的概念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的概念是不同的。再比如,关于“中国”的概念,古代同现在也是不一样的。春秋以前,大大小小的国数以千计,天子所居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被称为中国。以后又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区的国称为“中国”,即中心区的国。这一中心区域在先秦时只限于黄河中下游两岸至江淮地区的中原地域,即周天子的直属区和诸侯中的晋、郑、宋、鲁、卫等国,而周围地区或其他诸侯国就不能算中国。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指诸卿大夫田邑,国指诸侯城邦。这个时期,中国并不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而是指中原。中原周边的地区被称为“四夷”。在明清以前,“中国”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并不表示国家或疆域的意思。明朝自称中国,中国作为明朝的代名词。鸦片战争后,中国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到晚清,中国作为国家主权的概念已明确,中国的地域范围即指清朝主权所达到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成为中华民国的正式简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
作为行政区划的“省”的概念,不同时代也有明显的差别。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逐渐把设于宫禁附近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从魏晋时代起,出现了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这是行省的前身。台省原是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位居宰相的大臣率领一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前线去征伐或镇压,这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都是因事而设,事已即罢,不为常制。到了金朝末年,中央政府叫尚书省,地方上就设置了许多行尚书省。元朝蒙古进入中原后,也学金朝制度,设立行尚书省。元世祖以后改以中书省总领政务,行尚书省也就改称行中书省。不管是行尚书省还是行中书省,在元朝初年,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平宋以后,元朝中央政府还叫中书省,地方政府叫行中书省。明朝时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同时裁撤了中央政府的中书省。但民间还是习惯于把一个布政使司或一个直隶称为一省。清朝沿袭明制,仍置行省,省由中央政府机构变成了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另外,曾经作为行政区划的郡、州、道、路、府,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内涵。
不只是行政区划名称,有些山川河流的名称,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含义。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所记载的“江”是专指长江的,“河”则是专指黄河的,“岳”在商代是专指今霍山,而不是泛指。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里,“江”已转化为通名了,不再为长江所专有;“河”也不再专指黄河了,“河”也成为北方水流的通名了。
诸如此类的地理概念,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才能够弄清楚。学习历史地理学,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地理概念,更好地确定与姓氏文化研究有关的各种地物的地理方位,更好地服务于姓氏文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
(二)熟悉政区沿革——找座标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经历了许多次的改朝换代,每一次王朝的更替,都会带来制度的变化和区划的调整,从夏商的服爵制到周代的分封制,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到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再从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道、路时代,到 元、明、清的行省时代,区划的调整、政区的增废,往往会使下一级政区归属发生变化。尤其是县以下的基层政权,变化更多。比如元朝时,全国有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一些边远地区还不在此内。当时的中书省直辖区范围很大,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山东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十个行中书省,平均一省约有今两省之地。明朝时,全国又分为两直隶、十三个布政使司(省)。古今行政区划不同,政区名称不同,这给我们研究姓氏文化的历史带来了困难,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去研究历史上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姓氏文化的历史,就必须了解相应时代的行政区划,这就要学习历史地理学,只有学习好历史地理学,才能弄清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情况,弄清不同区划之间的沿革情况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到我们研究对象的地理座标,使研究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了解地名变化——寻踪迹
地名产生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许多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甚至出现新陈代谢现象,旧的地名取消了,新的地名又产生了。由于地名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因此,它往往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新土地的发现,新地区的垦殖,以及民族的迁徙、军事的征服、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等,都会直接牵涉到地名的变化。据有关专家统计,在我国历史上,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虽然更改较多,但是各代的变动,一般是1%-2%,至多不超过3%。隋朝数量稍为大一些,在3%-4%,其原因是因为南北朝的动乱局面导致了地名的混乱。像王莽时期更名数量达到50%,是独一无二的。王莽上台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大量增设郡县,至少增加了22个郡 、616个县。而郡县的改名,则数字更为惊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统计,当时有郡、国103个,改名的75个,占73%;县、道、侯国1587个,改名的730个,占46%(施和金《略论王莽更改地名的失败和教训》《地名知识》1980年第3期)。
纵观地名的汪洋大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从古至今一直未变的地名,这一类地名以自然地物较多,如山川、河流的名称;还有部分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如新安县等一些千年古县。二是在古代一次或多次更改的地名,这一类以县以下地名较多。如北京古代称蓟,辽时定为陪都,称南京;金时正式定都,称中都;元仍以此为都城,改名为大都;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明代成祖时,由南京迁都于此,正式改名为北京;明、清和民国初年在此定都,称京师,1928年改称北平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北京为首都,又复称北京。三是现代更改地名的,有的是因为地名本身不健康而改名,如迪化改为乌鲁木齐;有的是区划调整,由县改区或改市的,如淮阳县改为淮阳区;有的是新设行政区划或新建 社区而新命名。
在地名的大观园中,一地一名是比较常见的普遍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地多名。一地多名就是同地异名,就是一个地方有两个以上的名字。造成一地多名的原因很多。一是因改名造成多名,这种改名或者是因为改朝换代,或者是因为区划变动,或者是因避讳而改名等等。如洛阳,西周时为雒邑,秦时先后为洛阳县、三川郡,西汉时先后为雒阳县、河南郡……1948年改为洛阳市。二是因双语现象造成多名,就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两种语言并存,同一个地方,汉族有一个叫法,少数民族又有另外一种叫法。据统计,新疆境内现有87个市县,其中约有37个市县有两个共存的名称,如乌苏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称西湖。三是因古名别称造成一地多名,如称南京为金陵,称扬州为广陵等。四是因方言或异读字(多音多义字)造成多名,如“堡”字,《新华字典》收有三种读音,陕西读bǔ,安徽、北京读pù,河北读bǎo。据统计,《新华字典》所收的8000多个字,其中多音字828个,包含1857个读音,共收地名专用字200多个。《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收入地名192条,有76条是专用于地名的字,其中60条是有异读音的。广东省的地名生僻字有632处之多,有的一个字就有13种读音。如“坢”,分别读ban、bang、bàn、bàng……。
2、多地一名。多地一名就是异地同名。有同一时期的多地一名,如唐武德年间(618-626),曾同时存在过49组同名州,其中最多的是四州同名,两州同名的有四十组。县名相同的也有许多,如福、衡、通三州皆有新宁县。唐代县级地名重名的达19处,宋代30处,明代42处,清代更为严重,至民国初年重名者竟达126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县级地名才做到了不重名。
有不同时期的异地同名。一是因为迁徙、侨置造成异地同名。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次的民族迁徙,在一次次的移民中,原来的家乡地名被带到了新的地方。现在新疆地名中至少有10个以上的地名是以“莫尕里(或莫尕勒)”命名的,如在英吉沙、疏勒、岳普湖等县均有,这与元代以后蒙古人向新疆移民有关(牛汝极《新疆地名的文化透视》《地名知识》1990年第1期)。二是因命名角度或方位不同造成异地同名。如我国历史上曾有十一个地方称北京,有河北邺城(今临漳)、河南洛阳、内蒙乌审旗白城子、江苏镇江、山西大同和太原、河北大名、内蒙巴林左旗和宁城、河南开封、北京。这是因为各朝代的京城不一样,各朝代基本上是以京城为中心来定北京的。
古今地名之异同,这些变化有的有规律可循,有的无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和地名地理学,了解地名变化情况,为我们研究姓氏的迁徙和姓氏文化的发展历史寻找踪迹,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甚至还可以找到可走的捷径。
四、学习地理学的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我们每天都要同地理打交道,每天都生活在地理空间内,地理环境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基础与依托。学习地理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功夫。
(一)研读原著
研读原著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地理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的地理学名著。兹推荐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如下:
正史中的《地理志》。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史书中首次出现的以“地理 ”命名的专著,是第一部区域行政地理著作,记述了103个郡国、1314个县邑、32个道和24个诸侯国,地名超过4500处。自《汉书·地理志》以后,在二十四史中,大都有地志,“正史”或称《地理志》,或称《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在历代正史中,有16部地理志,6部河渠志,地志文献多达数千种。它们都是从人口与地理相结合的角度着手,或记人口的分布,或记人口的迁徙。这些地理著作,对我们研究不同时代的历史地理很有帮助。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地名130处。《禹贡》是《尚书》中《夏书》的一篇,是我国古代地理志之始祖,其作者尚无定论。
《榖梁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一说《春秋谷梁传》(亦称《谷梁传》)成书于西汉,提出了“山南、水北为阳”以及“名从主人”的地名除名原则,这对历代地名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尔雅》,成书于战国时代至西汉之间,作者尚未确定。本是一部语文词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在现存的十九卷中,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几卷是解释地名语源的。如“释水”是关于水的训诂,包括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
《山海经》,西汉末刘向编订,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记载的山名有449个、河湖名200多个。
《释名》一书成书于汉末,有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六篇,共收入地名155条。《释名》采用的是“因声求义”的方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收录地名450个,其中有县名88个。据不完全统计,《说文解字》中只是带有“邑旁”、“山旁”、“水旁”三个偏旁的地名就有872条。《说文解字》是采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一部在训诂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著作。
东汉时,有以水道为纲、固水证地的《水经》问世,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晋人郭璞,一说是东汉桑钦。以记水为主,水名有1370处。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汇集大量资料,成书《水经注》四十卷,记载1252条大小水道、500多处湖泊和沼泽、200多处泉水和井水、60多处瀑布、46处岩溶洞、31处温泉,地名约2万条。其中解释地名渊源的有2400处左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传统地名学研究成熟的标志。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用“记”的形式记述城市景观。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著,全书12卷,10万余字,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情况。
《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全书共20卷,约40万字。
民国年间,岑仲勉著《中外史地考证》两册、《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两册。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说》,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年出版。
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
(二)借助工具
工益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地理学也要善于利用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学有所成。
1、用好地理学工具书
地理学工具书是我们学习地理学的助手,用好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逾越许多障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困难。现推荐几种主要的工具书。
晋代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晋代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
晋代杜预的《土地名》,是一部地名词典。
《太平寰宇记》、《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城志》,成书于唐宋年间,均为地名词典。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按行政区划排列的历史地名词典,全书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
清代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是一部历史地名辞典,收词1万余条。
清代傅恒《西域同文志》,是一部满、汉、蒙古、托特、藏、维吾尔六种文字对照的西域地名语源辞典。
民国年间,童世亨的《历代疆域图》,苏荣的《中国地理沿革图》。
丁察庵《中外地名辞典》,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出版。
刘钧仁《中国地名大辞典》,收词2万余条,国立北平研究院1930年印行。
冯承钧《西域地名》,收地名1000条,1930年出版。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收词4万多条,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葛绥成《最新中外地名辞典》,收词25000条,是我国第一部较大的中外地名辞典,1939年出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78年出版。
郑梁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三通图书公司1984年出版。
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牛汝辰《中国水名词典》,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年出版。
牛汝辰《中国地名由来辞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认识地理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如航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定位导航技术等等。航测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主要是有关单位使用较多,个人一般很少使用,但它们的一些成果,我们可以借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许多个人都在使用,诸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之类的导航业务,对我们寻找地理位置或进行实地勘察很有帮助。
(三)实地勘察
实地勘察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寻找目标,亲自去实地进行探访,这样可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勘察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要明确勘察目的,制定勘察计划,优选勘察路线,备好勘察物资,包括通讯设备、交通设备、文字影像摄录设备等等,还要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这样才能保证勘察顺利进行,保证勘察有所收获,切不可盲目行动,草率从事。
地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只要我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一定会登上理想的高峰。
作者简介:
马武举,男,1954年12月生,河南新安人。高级政工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曾任中国河南驻泰王国代表处代表、党委副书记,河南省国资委副巡视员。荣获“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委书记”、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并有多篇文章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