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枣坪盛事
刘新朝
拐枣坪——位于洛阳飞机场正北,因古时盛产拐枣儿而得名,隶属常袋镇,西与常袋村地头相连,北和城关镇贾滹沱接壤,东与朝阳镇官庄隔沟相望,南和本镇石碑凹一衣带水。人口1600余,11个组像珍珠一样嵌在9个自然村中。
一个村名一部文明史。殊料,1960年代她被简成——拐坪,还简出个大笑话:时任县委书记卫乃如到此视察,即兴具名而诗:
拐坪地不平,
两边两道沟,
中间一条岭。
谁知,不耻妄自简化村名的无知者,反把他揪到村里一顿狠批。
偿若直呼拐枣盛名,卫书记必叩其典别出心裁,令古村献宝,重抖雄风。其实,拐枣坪宝物真还不少。
拐枣 龙枣 大铃枣
拐枣坪原名百草坪,两沟相拥的是摩天岭。
据刘氏家谱载,千多年前,刘家寨的刘氏第四世孙宗颜君与老大老二三兄弟,经考察,见百草坪沟深坡肥,百草丰盛,多可入药;沟壑纵横湖泊处处,风水灵秀,极富休养生息之气;再加昼夜温差大,极宜拐枣、龙枣、大铃枣等稀有枣类种植,便带子携孙在东嘴、庙西和沟南定居下来。
他们以愚公精神世代垦荒,耕读传家,笃行不怠,大力开发各种枣、杏等果树,仅两人搂不住的大杏树1958年前从东嘴到西坡沿沟就不下37棵;一搂粗以上的枣树松松儿能找五六十棵。各种杏果个儿大味正香甜可口;大铃枣状若铜铃大如鸡蛋,核小肉厚脆香甘甜。因离洛阳城近,大铃枣及至金风送爽便流金淌银,名噪河洛,十分抢手。洛阳和周边前来购买者挑挑担担,熙熙攘攘,格外热闹。一沟两坡的罕见品种——拐枣,更是别具一番景象……
据《洛阳村史通览·孟津卷》载,“明朝年间,该村沟壑多种拐枣”。相传,拐枣乍露峥嵘,有当朝刘氏官员回乡省亲,适逢拐枣盛事,不由冲着大伙一通感慨,煞有介事说道:“阿呵,我们百草坪何时成了拐枣坪啦!”于是,智慧先民一个激灵,遂冠以拐枣更定村名。
拐枣,因果实形体呈凤爪状趣怪而名。据辞海载:每及霜降过后,用其泡酒,甘冽无比,既可入药治病,又有开胃养颜之功;拐枣还有万寿果、万子梨、拐枣儿等十多个名字,客家话叫桔杻,拉丁文名Hovenia dulcis.鼠李科 、枳椇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种类还有:拐枣、绿拐枣、白拐枣、胖娃娃拐枣和柴拐枣(多为野生)等5种。以白拐枣和胖娃娃拐枣两个品种更佳,果大、味好、产量高,耐贮藏。拐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B1、抗坏血酸、钾、钠、钙、铁、锌,此外,还含有大量的苹果素……
山水依旧,物随时变。因身贵遭涎,世事无常,拐枣树及至1975年,汤王庙西南角李氏泰顺老师家场道旁仅有的1棵,仍难逃不测,了无影踪。
令人欣慰的是,其族人李建彬、李现彬等自幼吃惯拐枣儿,知其金贵更苦恋乡愁,于20年前费尽周折在自家宅地栽植数棵。(如图拐枣树)
让人兴奋的是,刘氏第十五世孙名唤刘承来者,承继祖辈聪颖酷爱琢磨植物,对绝世拐枣心驰神往情有独钟,几十年寻寻觅觅研修不辍,终于新千年培植出新一代品种“龙枣树”,耀然庭前门后责任田旁。但见一棵棵龙枣树上,仿佛虬龙张牙舞爪跃然枝头。一到果熟季节挨有风儿襄助,龙借风势风助龙威,尽呈神龙戏珠之态,为人平添一道奇特风景。受其影响,邻人八0后名谓刘国强者知其价值,更肯舍得老本,一口气发展百余棵,满园龙枣千枝竞秀,热闹非凡,真让人一瞻虬龙奇姿大饱眼福告慰平生矣!
另外,自古至今在拐枣沟上河有道圪塄,长有几棵伤力草。刘同顺老人说,他家祖辈都用这种草泡酒,能活血化瘀活络经脉,且养精提神治腰腿疼效果奇佳。
如今,徜徉拐枣坪故园,充盈满目的是丰厚碧绿的植被和奇草异花。当你正自醉心其间,冷不防就会足碰锦鸡,从身旁一亮锦翎“嘎嘎嘎嘎……”放声大笑腾空而去,将你引向更为神秘的去处;三五成群的野兔当着人面嬉戏逗玩;俊鸟鸣唱声声悦耳;刺猬与獾共舞,仙狐和黄鼠狼比肩……
啊?这不就是人们理想中的仙境么……
人文资源丰厚
勤奋以自然造化,赋予这里空气清幽水秀岭清,不仅成了诸多稀有物种的圣地;还让她成了一方钟灵毓秀蕴育奇才能人的风水宝地。据刘氏家谱载,从十二世之前祖辈所培养太学生多名,篇幅所限,恕不细举。
拐枣坪英模人物:刘齐俭(1913——1938年),拐枣坪村庙东人,自幼聪颖好学,开封河南大学毕业,任洛阳省立八中校长,秘密从事地下工作。1938年11月间,他从洛阳回家取走棉衣再也未归。后知其2次往延安抗大输送优秀学生,这次至渑池黄河渡口,因叛徒出卖,刘齐俭为掩护学生,壮烈牺牲(乘船脱险的武家湾村抗大生武德纯是其内弟,建国后在江西省任职;大崔沟村的抗大生崔星权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任职;而本村张天锡和崔沟村崔新筹因父老阻挡未能成行。)
1956年,刘富轩老人在洛阳县冢头乡政府,缘遇官员询问家情。当闻知老人之子是刘齐俭时,官员落泪失声:“哎呀,你家刘齐俭是我老师。当年他送我们去延安抗大是第二批……。”遂扶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当听说刘齐俭牺牲仨月,其妻生女刘嫩娃后,疼爱有加,求老人把孙女送由政府抚养。无奈老人说:“儿子殁了,就落这个小人儿,她是我的命根子。”官员遂给老人一袋小米一些钱和一本烈属证,叮嘱老人有难时去找他。
(可参以《文史资料》影印件)如:
2000年,适逢修订《孟津文化大辞典》,作者费尽周折,终于12月24日采访了刘齐俭的女儿刘嫩娃(左一)、女婿徐殿信(左二)与作者
剪纸艺术家李惠英(1928——2014年),女,拐枣坪庙西人,自幼学得满腹剪纸好手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她昼夜奋战,剪出100副作品,裱成19.97米长一经展出,引起轰动,加上县、市、省电视台先后播放,产生广泛影响。
水资源丰富。古来庙西史水娃、李惠英夫妇老宅沟底处,有3米深潭冒出一股牛腰粗清泉,叫作牤牛泉!泉水汩汩,昼夜不息,蜿蜒30里奔经魏坡、后李、吕祖庵,通过洛阳大石桥流入洛河。到了近代,牤牛泉也是庙东水库主要泉眼之一(1970年代这里搞大寨田,三次大兴屯填,方被掩埋。)
庙东水库大坝。1958年兴修水利,汤王庙东不足两队中年男女社员二三十个(因一部分劳力前去修建九泉和陆浑水库)不畏艰难土法上马,肩挑夯砸(那时还无架子车、拖拉机。单凭箩头运土,夯则是用四根对把粗木棍、豌豆丝结结实实井字形捆个碾庄稼的大石滚。)8个壮汉随口唱着夯歌建起拦河大坝。(坝底宽20来米,坝高十数米,顶宽十余米,坝北腰部以上筑有溢洪道。)不仅成了拐枣沟南北重要坦途,水库当年便蓄水丈余,水面宽约50米,长约200米,大坝北坡建有水力发电站和3间磨坊;记得还派三队的壮汉柳林子往来70余里从洛阳用水桶挑回鱼苗放养库中,不几年光景那鱼大者铡橔一般长,螃蟹河蚌碗口一样大,土鳖更是大如烙馍鏊子……
史载:1958年全国兴修水利所建水库多达86000座。几十年来为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作出了不二的贡献!
如今,因7眼深井棋布岭头,致使坝体犹存水库被废。而饱受压迫刚被解放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改造山河的无限创造力惊世骇俗,其精神盖世无双永难磨灭。
庙东大寨。先民们在两条沟交汇被称东嘴处,就势建有大寨一个,面积20余亩,呈圆形。按风水八卦称,两沟为龙,寨势圆形,乃浑然天成二龙戏珠也!其无愧一方风水宝地,一周壁高数丈陡如刀切,人老几辈一逢外患,凭险据守,安泰无虞。
跑反洞。拐枣坪大多家庭在崖脑头下端筑有天窑,与住室内连通,有的窑洞掏有地窖(也叫地窨子),为防外患,沿村深沟两侧时有山洞,洞口都有自然植物掩映,洞内容积可观,设计巧妙,构造复杂,每洞有数丈深地窖直通沟底,便于上下出入有利防守。现代人能记忆规模宏大、距离最长的地道有两条:一是从沟南入口,经2000米直通石碑凹沟南沿;一是从西坡沟北沿入口经3000米直通东小梵沟南沿。抗战之前它们主要用于防匪反匪;抗战时期也派上了用场。人们一闻风声就会到此躲藏,此一举动称为——跑反,而洞则被称为是跑反洞、跑老日洞。这种类似地道战设施是拐枣坪先辈们为避战祸的一种创造,极有开发价值,若就近与卫坡、石碑凹古民居串成一线互为呼应则更壮
汤王庙溯源
拐枣坪汤王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与该村北邻的贾滹沱南岭古有大庙,供奉多路神像,历久破败,住持议由5个村庄分置,从此该村始建汤王庙。
庙正中大殿为汤王,其左厢为玉皇大帝,右厢为关帝,偏东小殿为祖师药王,东廊棚北五道神、南师龙爷、南山门,西偏殿为观音奶奶,南面建有大舞台。
作者对仅存的几通石碑考问,因字迹光阴漫涣、风剥雨蚀、很难辨认,借助拓片趁湿依稀辨析,最早的一通乃“康熙九(公元1670)年修建” ;然后是“大清乾隆三十二(公元1767)年翻修”;然后是“大清道光六(公元1826)年翻修”;然后是“大清光绪二十九(公元1903)年翻修”。皆为修建、翻修,不祥始建。据碑文言:期间,这里常驻有和尚、僧众,香火很旺,由刘氏家族有影响人物挑头募捐修建。仅从康熙九年修建至今,亦有352年历史了。
大旱年景或荒时暴月,人们多聚于此,焚香烧纸,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新中国成立,庙宇房屋都被用作教室,方圆数里农民子女在此接受培养教育,生源多时达6个班级,师资来自四面八方,为新中国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
据介绍:2013年村人有识之士翟建国,资助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该庙香火盛旺、众灵重归。而从古至今每至清明,这里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庙会,请有声望的剧团演戏三天三夜。四方商贾云集凑趣、社会各界赋光增色。会场绵延庙西庙东、庙北庙南、方圆能达1平方里。更有远亲近朋赶来小住几天看戏拾趣赶集购物,人群涌动摩肩接踵,盛况可谓蔚为壮观……
综上笔墨,千年瞬间,村落兴衰似梦如幻,更迭碰撞生生不息。村民们感恩戴德说:这些年家乡建设快速发展与4个重要人物分不开。他们是:翟建国、刘青林、张伟峰、史凤霞。他们长年在外各有功业,但能常怀赤子心,不忘桑梓地,牵挂支持家乡建设,使全村庄稼浇灌全覆盖,道路硬化户户通。从前任支书张小欣、韩中央、張现朝、张顿到现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马运周,都十分注重发挥游子们作用,为村景繁荣昌盛,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这正是:
人杰地灵竞天赐,点石成金在变思。
内外八方盼昌盛,万象更新总当时。
孟津四季,古韵今风
孟 迪
在华夏广袤大地之上,孟津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摊开在黄河之畔,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每一行都蕴含着风土与人情的交融。踏上这片土地,我便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研学之旅,用心灵抚摸历史的纹理,依循四季更迭,溯源孟津风土人情,探寻传承的真谛。
春,古韵萌动,启迪灵犀。春之孟津,万物复苏之际,历史的古韵恰似破土的新芽,悄然萌动。晨曦微露,我踱步至青铜器的馆藏之处,微光透过窗棂,洒在那一件件肃穆的青铜重器上,似为其披上一层梦幻轻纱。轻抚那满是岁月痕迹的器身,饕餮纹仿若有了生命,似在低语商周的繁华昌盛、礼仪典章。河畔的王铎故居,春花簇拥着飞檐,恰似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我静立庭院,诵读王铎的传世诗作,品鉴那笔力千钧的书法神韵。春风拂过,檐角风铃叮咚作响,似在奏响一曲古韵悠扬的乐章,与龙马负图寺的庄严肃穆遥相呼应。这空灵的乐音仿若一把钥匙,开启我对传统艺术审美新的认知之门,令我在这春景之中,深度领略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明晰教育传承之路应如何铺就。
夏,炽热赓续,砥砺初心。夏日骄阳似火,孟津大地被热浪席卷,而历史的传承之火却燃烧得愈发炽热。会盟台遗址,在烈日的炙烤下更显沧桑厚重。我独自伫立于此,手中紧攥一抔黄土,那黄土似有魔力,西周盟书的朱砂、东汉陶罐的釉泪、盛唐三彩的钴蓝,仿若在眼前纷纷扬扬,金戈铁马、折冲樽俎的宏大场景如临其境。渡口石阶被骄阳晒得滚烫,老船工郭三爷的羊汤铺子却热闹非凡。我寻香而至,坐在一旁聆听郭三爷讲述黄河上的传奇故事。那粗瓷碗里的羊油花,是他用岁月绘就的黄河水文图。从周武王渡河的豪迈气魄到如今航运的日新月异,我沉浸于这滔滔黄河水孕育出的人文故事之中,体悟着先辈们与水共生的顽强与智慧,思索着如何将这份坚韧融入课堂,激励学子们勇往直前,不惧人生的惊涛骇浪。
秋,丰稔蕴蓄,厚积薄发。秋风送爽,孟津迎来丰收盛景,历史与自然的馈赠也尽显丰厚。河图公园的芦苇荡在秋风中翻涌成金色海浪。秋分次日,苇穗齐转东南,露出沉睡的战国箭镞,仿若大地献出的神秘宝藏。我俯身探寻,想象着黄河故道的往昔变迁,手中摩挲着西汉五铢钱,那绿锈仿若历史的指纹,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对岸麦田金黄,收割机惊起白鹭,优美弧线恰似《洛神赋图》卷尾墨痕,自然与历史在此完美交融,让我汲取着美学滋养,厚积教学所需的文化底蕴。铁谢村窑火熊熊,映红秋日苍穹。郭家窑开窑时刻,釉色如流彩奔涌,惊艳破晓。我躬身深入工坊,探寻七十二道制陶工序背后的奥秘,仿若打开通往古代工艺世界的大门。欣赏唐三彩骆驼鞍鞯上的绚丽色彩,遥想丝路繁华;端详青铜爵杯古韵,诵读《诗经》篇章;研墨于黄河澄泥砚,倾听北宋汴河舟楫的欸乃。在实践与感悟中,我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宛如秋季丰硕的果实,满载而归,为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冬,凝萃坚守,薪火不熄。寒冬腊月,孟津银装素裹,历史的光芒却从未被冰雪掩盖。扣马村的千年古柏在雪落簌簌中更显苍劲,守护《熹平石经》残片的老塾师,于树下静守如初。我慕名而来,与老塾师围坐交谈,聆听石经传承的漫长历程,透过他镜片后的目光,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孩童藏起奥特曼卡牌,塑料卡片反光里,汉魏城墙的夯土层与光伏板的晶硅矩阵神秘交接,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令我深知传承之路虽曲折,但只要坚守初心,文化薪火必将代代相传。
孟津的四季风情恰似一部宏大的乐章,奏响历史与人文的最强音。身为教师,我愿化作灵动的音符,在这片土地上,以黄河为笔,以岁月为墨,书写教育诗章,让孟津的故事、华夏的文明在岁月长河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