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改革,教育强国建设足音铿锵
阳光倾洒,绿意盎然。大江南北的校园里,时时涌动勃发的力量,处处洋溢创新的气象——
雪域高原,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用画笔绘出新时代家乡可喜变化,民族地区发展跃然纸上,团结进步种子种在心田。
京华大地,深夜时分的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灯火通明,科研团队奋力攻关,用智慧大脑生成绚丽影像,不断迭代升级。
松花江畔,梦想伴着骊歌启航,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毕业生史佳卿选择投身国防事业:“青春,就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菁菁校园里、祖国大地上,一个个奔忙的身影汇聚成知识报国的澎湃洪流,书写着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创新之战鼙鼓劲擂、催人奋发,教育战线着眼全局、聚焦重点、抓住关键,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足音铿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优先发展,下好民族复兴重要先手棋
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篇布局——
立下优先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擘画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
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吹响教育强国建设的出征号角,明确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根本任务、根本目标、重要使命、基本路径、核心功能……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教育领域改革力度空前、步履不停。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教育越来越有底气和自信——
从《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印发,到民办高校全部设立党组织,党的领导实现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全国高校实施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作用显著强化,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无数青年学子凝聚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响亮誓言。
在战略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和保障教育——
优美的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在西藏拉萨,北京对口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如高原明珠般璀璨耀眼。托起孩子们梦想的,是把中西部教育置于全国教育总体格局中优先谋划设计的战略举措。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增幅增速显著,特别是新疆、西藏、贵州等地教育投入提升最为突出。
被教育之光点亮的,还有更多孩子与家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1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布局逐渐形成——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从中西部到大东北……教育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增进港澳与内地人才培养合作,实现育才资源共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世界纪录,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为全球用户完成10万多个运算任务……安徽合肥,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精准对接,激荡起磅礴的创新力量。
更多的坚实足迹,被这十余年间一组组数据标注——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5月2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在纳入排名的129个国家中,中国教育强国指数位次上升2位,排名第21位。
锚定方向,着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
怀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校园,殷殷嘱托、谆谆勉励——
在北京大学,寄语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调研闽江学院,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到陕西绥德实验中学,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走进北京育英学校,指出“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
铭记嘱托、锚定方向,一系列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密集出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形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步伐更加稳健。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重要教材,研究核心问题、集纳鲜活素材、探讨思路教法。如今,这样的集体备课会已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