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大美福州

福州春耕忙

核心提示:本刊讯(记者谢博奕)机械轰鸣、杂草入土,新一轮的翻耕、播种提上了日程。在全市大力推进耕地抛荒撂荒治理的第4个年头,越来越

本刊讯(记者谢博奕)机械轰鸣、杂草入土,新一轮的翻耕、播种提上了日程。


在全市大力推进耕地抛荒撂荒治理的第4个年头,越来越多撂荒地逐渐恢复活力,水稻收割了一茬又一茬,金黄稻谷尽数归仓。


但在偏远山区、近海岸,不少山垄田、贫瘠地,仍是极为难啃的“硬骨头”。连日来,记者行走在春耕一线,探寻这些“望天田”如何“土生金”。

三月,闽侯县洋里乡茶苑村里,连片田埂高高垒起,种粮大户林立平正忙着苗期管理。山垅田间,2月份新种下的马铃薯已发出新芽,点点绿意透过白色地膜,从山顶绵延一路向下。


海拔近800米、距离县城60多公里,此时春耕正忙的种植田,曾是人迹罕至的抛荒地。“这里土壤条件不错,但架不住坡度大、位置偏,村民不愿意耕种。”站在田埂上,茶苑村驻村第一书记江仁长说,这一搁置,就荒废了数年。


面对日益凸显的撂荒问题,茶苑村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土地“由谁来种”。


去年,由茶苑村党支部牵头,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在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打拼多年的林立平,成了合作社的“主理人”。


江仁长说,对于长期无力耕种或因外出务工、经商造成耕地撂荒的农户,党支部牵头,动员其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组建合作社,引入种粮大户、能手,村民用土地、资金、管理入股,由村里做保障,管理更规范,成员得分红。

“对我们来说,整地开荒成本可以通过补贴弥补。”林立平接过话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抛荒撂荒地复耕,市县两级每亩补贴600元;种粮面积超30亩,能被列为种粮大户,县里每亩加补300元,累计下来,基本能与开荒成本持平。

“马铃薯耐寒,这个海拔正合适,还能和平原品种错峰上市。”林立平说,目前已经耕种107亩土地,等到5月马铃薯收成后,还将种上毛豆和水果玉米,一年能种三轮呢。“预计今年底还将流转近300亩闲置土地用于耕种。”望着眼前大片农田,林立平充满期待。

去年,福州近九成的复耕地种上了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但在一些地方,受立地条件、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粗放种植方式产出低、效益差,这让“种什么”“怎么种”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难题。


走进位于龙高半岛西南侧的福清市沙埔镇锦城村,三面环海,另一面白色钢架大棚连片。


戴上手套,捏住柄端、使劲一折,一个绿尖椒落入筐中。在其中的一座崭新大棚里,村民魏太雄刚完成一轮采摘,又忙着给满筐的尖椒称重、装袋。


“论起种尖椒,我还是个新手。”魏太雄一边说,一边抹了把汗。自去年从当地尖椒合作社进修回来后,他主动申请流转20余亩抛荒撂荒地,投入四五十万元搭建温控大棚,开始尝试种植尖椒。


“建了大棚、采用滴灌技术后,尖椒种植不怕风、不费水,种一次,能采收半年,亩均利润能超过5000元。”从养虾大户转做种植户,魏太雄看中的就是沙埔尖椒种植的成熟经验和效益。

魏太雄所在的过屿岛,因长期缺乏灌溉水源,种植极为不便,弃耕的村民不少。而在小岛的一端,由绿叶公司、圣禾农业等尖椒合作社承包的田地却欣欣向荣,甚至还走出沙埔,扩大种植面积。

一面是抛荒撂荒,一面是需求扩张。沙埔镇农业经办人员王钦说,这两三年,沙埔镇紧抓抛荒撂荒地治理契机,依托尖椒合作社,逐渐探索发展出一套“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多方获利模式。口耳相传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复种队伍。

“合作社不仅提供种苗,还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滴灌栽培技术,种好的尖椒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往北方市场,不愁没销路。”魏太雄说。

眼下,50亩复耕地上,有4个家庭农场承包种植尖椒。而王钦看得更远,“岛上建起了大棚,生产才能更稳定。唯有农民多得利,才能提高积极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