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化 > 资讯

根植乡土的文学表达: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研讨会在京举办

核心提示:作家张顺学(笔名逆学)创作的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最近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1月6日,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研讨会在

作家张顺学(笔名逆学)创作的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最近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1月6日,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该小说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文学表达,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艺术上有多方面创新,在悲凉的叙述语境下,饱含厚重的人文关怀,有一种震撼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


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写作学会主办,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承办,浦江县文联协办。

作家出版社总编张亚丽出席研讨会并致词。她说,今年以来,中国作家协会全面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高峰攀登计划”,为新时代文学开局破题。着力发掘文学新人新作,以文学力量为新时代山乡铸魂。《童谣里的燕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主人公燕子尽管出生就残疾,身世坎坷,但执着理想,向善向美,心灯不灭,给人温暖、向上的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丛治辰说,最打动人的是这部小说的细节,从细节中可以读到浦江的人文地理,故事主人公燕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位作家能把历史融化成诗意是极其难的,但作者逆学做到了,将燕子塑造成乡间向上向善向美的象征。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明江说,《童谣里的燕子》是一部精心雕琢、情景交融、画面感极强的长篇小说,作者描写功力深厚,从童谣《斗鸡鸡》出发,揭示了善和美的主题。

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视听传播中心主任陆地作了主旨发言。他说,小说讲述了一个浦江女子的凄美故事,构思巧妙,文字洗炼,平和中蕴含哲思,主人公燕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张顺学虽然是名业余作家,但写得一点也不业余。他在写作手法上作了多种创新努力,如尝试无对话的长篇小说创作,尝试对某些成语的语境词义重新编排改造等等。该书近13万字,书中穿插了许多带有浦江乡土特色的俚语及民间歌谣。小说开篇只用短短的9个字“当哥哥那年,吴力五岁”,就将两个主人公一明一暗地抬了出来,吸引读者看下去。

燕子一生下来就跷脚又拐手,是个重残的女婴。她遭遇世俗的种种歧视和不幸,连她的追求者炭犯人也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恋爱。可她有奶奶的爱,有童谣《斗鸡鸡》陪伴,还有一手刺绣绝活。她尽其所能帮哥哥,助表弟,谅“炭犯人”,用坚强、完美的生命诠释了人生无常,以及在童谣里的幸福温暖。

浦江县文联主席方汶说,《童谣里的燕子》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每个字每句话都千锤百炼,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每个场景都反复较真。作者花了近三十年修改打磨,才敢将作品敬奉读者。这是一部揭示人性的作品,一部参悟生死的作品,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活”有真谛。作者视角独特,文字灵动,笔调冷峻中闪耀温暖,平和中蕴含哲思,用苦难来诠释辉煌。

旅京浦江乡贤、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吴重生应邀为该书封底撰写推荐语:《童谣里的燕子》是一场与故乡对话的盛宴,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文学表达,是对沉重历史的一种哲学拷问,是作者对人对己的一种成全。它的语言质朴,叙事生动,通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记者 程天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