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陕西

陕西石泉:一片桑叶满园情

核心提示:盛夏时节,走进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满目绿意充盈,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蚕农忙着采摘桑叶养蚕。民宿、农家乐、游乐设施点

盛夏时节,走进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满目绿意充盈,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蚕农忙着采摘桑叶养蚕。民宿、农家乐、游乐设施点缀在桑园之中,美丽的景致让游客流连忘返。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就出土于该县池河流域。如今,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新发展理念、新技术手段、新融合思路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绿银行”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兴桑增绿美环境

7月27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命名2022年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通报》,由明星、大阳、草庙三个村合并发展壮大的池河镇新明星村成功创建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新明星村还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过去三个村蚕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合并成新村以后,通过盘活资源,实行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筹建、资源资产统一开发,建设密植桑园6000余亩,涉及蚕桑、果桑、观赏桑等2000多个品种,明星村被称为“西北第一蚕桑大村”,有了“中国醉美桑海”。

成片的桑树不但绿化美化了乡村环境,还给群众带来了持续可观的收入。明星村党总支书记刘家满站在“天空之镜”的玻璃平台上,指着一望无际的桑园说:“这几年,我们借助蚕桑资源优势,大力兴桑建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了蚕桑、养鸡养猪、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年总产值达2亿元。”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富民产业。”县蚕桑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跟蚕桑行业打了20多年交道,亲眼见证也亲身助推着明星村乃至全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石泉县通过培育“链主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大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稳步扩大蚕桑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把池河、中池2个镇打造为蚕桑产业核心区,把城关、迎丰、饶峰、两河、熨斗、喜河等镇发展为蚕桑特色产业区。全县现有高标准优质桑园7.3万亩,2021年蚕桑产业总产值20亿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

产业兴了,乡村绿了。“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营地造林35.84万亩,村庄植被覆盖率达82.3%,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汉江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标准,确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在石泉,多栽一棵桑,再添一片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养蚕增收稳致富

明星村村民刘本奎刚刚卖完伏蚕茧,又开始忙碌准备投入到秋蚕养殖中。他自信地说:“今年蚕茧价格好,一年养上20来张蚕,光这一项收入就有三四万块钱。农闲时再把自家桑园套种的农产品拿到村上沧海桑田景区去卖,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刘本奎一通过兴桑养蚕,不仅在镇上买了新房,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负担小了,但刘本奎舍不得丢下10余亩丰产的桑园,在村上蚕桑合作社的指导下,他将原来的老房子改造成标准化蚕台用来发展养蚕,还在桑园套种土豆、花生等农产品,希望把蚕桑产业继续做大,更好融入乡村旅游发展。

“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明星村走出了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增收之路,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刘家满说,2021年全村养蚕近6000张,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共有1075户3488人的明星村,已有1600多人被镶嵌在了蚕桑产业链上,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企业与合作社、蚕农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给蚕农吃下定心丸,最大限度地保障蚕农利益。建立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小蚕工厂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科学养蚕技术。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乡村产业振兴扶持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产业奖补,有效激发了企业和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石泉有近万农户养蚕,还有15家跟蚕桑直接相关的工业企业。2021年,全县养蚕发种7.2万张,蚕茧产量3300吨,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6亿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糜勇君说:“毫不夸张,在我们这里,桑树是经济林中生态效益最好的,是生态林中经济效益最高的。”

三产融合助振兴

“请大家看,这就是放大了的鎏金铜蚕模型……”7月31日,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正在听取有关蚕桑历史文化的讲解。

近年来,石泉县金蚕之乡展览馆、醉美桑海博览园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和众多游客来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历史、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

石泉县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以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金蚕文化,加快推进蚕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使千年“鎏金铜蚕”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为延伸拓展蚕桑产业链注入生机活力。

一产在延链,从单一的叶桑养蚕向果桑采摘、蛋白桑食用、品种桑观赏桑多元化推进,还发展桑园养鸡、桑园套种等,亩桑产值高达2万元;二产在补链,围绕打造蚕桑副产品,开发出桑叶茶、桑叶粉、桑叶饼、桑葚干、桑葚酒、富硒蚕蛹、蚕丝衣被等特色旅游商品;三产在强链,把蚕桑文化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加快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程。

如今,石泉县已培育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捻丝织绸、蚕桑副产品开发以及文旅融合的蚕桑产业链,开发蚕桑系列产品30余种,其中“石泉蚕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石泉蚕桑宴获评“中国名宴”,石泉县也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作者:许兵 记者 肖力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