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特稿

强化党建引领,做实生态扶贫

核心提示:强化党建引领,做实生态扶贫 --淅川县老城镇全力打造生态脱贫恒业 (本刊河南讯 记者武涛 王新 通讯员江军辉)淅川县老城镇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环绕丹江口水库库岸线,是集移民、库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的乡镇,自然条件较差,全镇辖21个行政村,1

强化党建引领,做实生态扶贫
--淅川县老城镇全力打造生态脱贫“恒业”


本刊记者  武涛  王新  通讯员  江军辉
 
    淅川县老城镇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环绕丹江口水库库岸线,是集移民、库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的乡镇,自然条件较差,全镇辖21个行政村,186个村民小组,5981户23900人,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近4万亩,宜林荒山荒坡8万亩。2017年复核建档立卡贫困户1128户,贫困人数4035人。按照淅川县委党建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的部署,老城镇以党建为引领,弘扬移民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围绕脱贫攻坚和保护水质,探索出了一条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能短期脱贫又能植下永久富根的扶贫路径,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水清民富生态新老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左一为 淅川县老城镇党委书记 翟成敬

一、坚持政治引领,凝聚绿色扶贫共识
    老城镇党委把贫困村出列、贫困群众脱贫作为全镇头等大事,14名党政班子成员全员上阵,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形成举全镇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政治姿态。老城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扶贫工作必须确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个理念怎样实现?在淅川县委政府领导的指导下,镇党委先后多次组织相关班子成员、机关中层以上人员、村支部书记到浙江安吉考察了毛竹产业,到邻近的西峡县孙沟村考察了杏李产业,同时还考察了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产业,这些生态产业发展5年以上的,亩效益都在1万元左右。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大家普遍认识到只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才能解决面源污染,才能保护一库清水,也只有发展林果生态产业,才能拨掉穷根,库区人员群众才能永不返贫。在此基础上,各村支部都先后多次组织近百名党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和部分群众在春季花开时节和夏秋季节果子成熟时,到西峡县孙沟参观学习,使全镇上下凝聚了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的共识。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打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抓好党建是推进扶贫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镇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一是选好村“两委”班子带头人。首先精准选人,好钢用在刀刃上,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拨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今年的“两委”换届工作去年已着手在做准备工作,针对那些年龄结构偏大、工作求稳、执行力不强、缺乏进取心的农村党支部进行改选,将那些年纪轻、学历高、有朝气、有活力的回乡大学生、在外创业有成就、乐于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干部提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接受历练,通过具体工作接受考验,在今年的“两委”换届工作中,全镇21个农村党支部,其中8个村的支部书记为首次进入党支部的,使全镇村支部书记队伍平均年龄由55岁下降到48岁,高中以上学历由43%提高到62%。其次聚焦突出问题派干部,逐村摸排情况,对症下药,统筹调配干部资源,选派3名机关干部到班子较弱村任职,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二是充分激发村党组织活力。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三会一课”正常化、经常化,全面推行“党员活动日”活动,加强村党组织规范建设。三是狠抓党员干部自富带富能力的提高,党员干部自身有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带富作用。四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开展电商扶贫行动。同时,严格管理监督,用好作风啃下贫困硬骨头,首先用好考核“指挥棒”,制定扶贫帮扶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2016年以来,有12名干部因扶贫工作不力被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其次从严从实抓好督导,建立督查暗访、通报制度,镇纪委定期不定时进行督查暗访,发现好经验、好典型进行通报表扬,存在问题的通报批评,并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工作倒逼机制。



 
三、布局谋篇,创新发展模式,提振产业扶贫活力
    (一)做好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三化引领”(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三线结合”(短、中、长)的要求,镇党委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短抓花生、中药材与果树套种,抓光伏发电,抓食用菌产业(茶树菇),抓大棚蔬菜种植,实现当年发展当年脱贫;中抓林果,巩固脱贫成果,拔掉穷根,走向富裕;长抓全域景观建设,实施农旅一体化,带动三产发展,奔向小康。
    抓“短线”,3万亩果园全部套种花生、中药材,辖区的困难户都有这个产业;年发电量2.4兆瓦的光伏发电已开始发电,对困难户全覆盖,预计每户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尤其是茶树菇,实施工厂化生产,贫困户收入更为可观。今后两年内,镇党委还将以此为“龙头”,让“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实现全镇整体推进。
    抓“中线”,根据老城镇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候,把全镇分为“三带五区”,即沿丹江水库水位线“171”米上下库岸线发展竹木混交林,形成净化水质最后一道屏障和过滤网;在“171”米以上到山边4万亩土地上,发展1万亩软籽石榴、3万亩杏李、0.5万亩核桃;在宜林山坡上进行荒山绿化。同时,还在不断探索林下经济,现在的万亩果园已套种花生、中药材,下步还要进行林下禽类养殖实验,既治虫除草又肥地,实施地上“摇钱树”,树下“聚宝盆”立体集约发展,真正实现“藏粮于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使脱贫成果得以巩固提高。
    “长线”抓全域景观建设,实施农旅一体化,镇党委发展的万亩软籽石榴、万亩杏李、万亩竹木混交林、0.5万亩核桃与红豆杉套种林,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丽老城雏形已现;这里还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烟波浩渺的丹江是淅川的母亲河,险峻兀立的岵山是淅川的山魂;近几年,通过移土培肥,水泥路又修建到了田间地头,游人走进绿树掩映、花团锦簇的山水之间,确实能感受到路在林间、人在花中、曲径通幽;还有,老城库周村群众的房子通过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的实施将建成清一色的徽派建筑,本身就是一景,环库路又穿境而过;这里还有野生丹江鱼、竹笋、食用菌、土鸡、野菜等天然食材。这样,经过引导、培育,老城旅游、农家乐会应运而生,三产的发展,库区老百姓会更加富裕,在小康路上定能阔步前进。
   (二)多措并举,增添产业扶贫活力
    在绿色产业扶贫中,镇党委采取五种发展模式:一是土地流转。规划的万亩软籽石榴全部采取土地流转的模式,目前,石榴已发展0.7万亩。流转土地的450户农民常年在家门口务工,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另外,180户困难户通过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企业,实施企业带贫。二是“公司+农户”,实行“三包一提”。现有3万亩杏李就是采取这种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无偿提供苗木、技术,包销产品,三年后每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公司抽15个点,目前,21个村的贫困户基本达到全覆盖。三是托管。贫困户拿到户增收资金5000元,从企业购买菌袋,由企业代为管理,效益三七分成,贫困户得大头。目前,已经在茶树菇基地种植260万袋,50户贫困户劳力就近打工,并带贫困户224户。四是包底分红。依托蔬菜大棚基地,采取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并在基地务工、企业每年返还贫困户红利不低于入股资金的10%,合同到期后入股资金一并返还的办法,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五是返租倒包。在林果产业发展上,一些贫困户、外出务工户无能力或无时间顾及土地,集体经济组织将其土地返租倒包过来,种植杏李或核桃,三年见效后,原户若有能力管理并愿意接管,集体经济组织将果园交给原户,三年的管护费用由接管人分期分批偿还。这样,在产业扶贫和整体推进的进程中不拉下一户一人。



 
    (三)聘请人才,嫁接助推扶贫产业
    产业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及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才。老城镇的杏李、石榴、茶树菇几个产业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杏李由南水北调中线杏李林果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软籽石榴由豫淅红软籽石榴公司提供服务,茶树菇由丹江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聘请厦门大学微生物专家洪海音教授坐阵指导,才使得这些产业在老城嫁接成功,并健康发展。为了使这些人才安身老城,助推产业,镇党委一是真诚相待,用真情实感打动他们。比如茶树菇专家洪海音,厦门大学毕业,学的专业是微生物,毕业后一直从事微生物研究,今年71岁了,成果丰硕。去年三月份,镇领导和“丹江情”老板亲赴厦门拜访,并把这位专家请到了老城,平时关心他的生活、身体,洪教授把他一生最新的研究成果奉献在老城,目前老城的茶树菇工厂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车间就是他的研究成果,“河南日报”曾采访过他,当时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做奉献,他说:“老城的领导和企业感动了我”。二是让进驻老城的企业、人才得到丰厚的报酬,比如杏李产业,三年后,亩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企业提15个点,群众收入增多,企业也有利益,互惠共赢,有力地助推了扶贫产业发展。
    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老城经验,老城产业的发展造富了一方百姓,两年来,全镇贫困人口减少了652户2505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镇域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下步,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举措,集中发力,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真正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和动力,做好生态产业这篇文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县、全市、全省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