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视点

宝丰张八桥镇苗李村:党建引领绘就民族聚居村治理新画卷

核心提示:在宝丰县张八桥镇,有一个汉、回群众和谐共处的村落——苗李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却曾因治理力量分散、群众参与度低而陷入发展滞后的困境。


新农村融媒网讯(李万全 杜亚光)在宝丰县张八桥镇,有一个汉、回群众和谐共处的村落——苗李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却曾因治理力量分散、群众参与度低而陷入发展滞后的困境。如今,走进苗李村,干净整洁的道路延伸至家家户户,民族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民族团结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场美丽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引领,更凝聚着村支部书记艾国民的心血与智慧。


党建强基:筑牢治理“主心骨”

“基层治理,关键在党。党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村子发展才有方向和动力。”艾国民深知这一道理。上任以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以“支部提质”行动为抓手,下大力气建强党员队伍——通过严格标准选优配强,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好、干事能力强的村民吸纳进党员队伍;创新组织设置,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让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全覆盖、无死角。

为了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苗李村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分片联户走访,定期召开政策宣讲会。村民们发现,家里的大事小情、心里的所思所盼,都能通过党员传递到村党组织的“议事厅”,党组织成了大家最信赖的“主心骨”。

“过去村里矛盾多,一件事推来推去难落实;现在党员带头干,群众自然跟着走。”艾国民的话道出了治理的关键。苗李村创新推行“党员积分制”和“网格化管理”,将全村科学划分为7个治理网格,每个网格都由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收集民意、调解纠纷、落实政策。仅2024年,村党组织就成功协调解决了土地流转、邻里矛盾、下水道堵塞、路灯不亮、电动车充电难等民生问题60余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曾经的“老大难”村,如今成了“齐心村”。

文化为桥:奏响团结“和谐曲”

“治理不能只靠制度约束,更要用文化软实力打动人心。”艾国民始终认为,苗李村作为多民族聚居村,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治理合力的宝贵财富。为此,他提出“治理+文化”双轮驱动思路,让特色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依托本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苗李村将“文化治理”打造成特色亮点。村里专门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让回族刺绣、汉族剪纸等传统技艺在村民手中焕发生机;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各族群众在载歌载舞中增进了解,在文化交流中拉近距离。通过这些活动,村民们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的纽带越系越牢。

多元共治:凝聚发展“向心力”

“治理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全村人的事,需要大家齐动手、共参与。”秉持这一理念,艾国民推动建立“党建+多元共治”体系,广泛吸纳乡贤能人、返乡大学生、专业律师等群体,组建起一支“治理智囊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苗李村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民族议事会”,邀请汉族、回族等各族代表共同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商议村规民约的制定,协商解决公共事务中的难题。在议事会上,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每一份意见都被尊重,每一个建议都被认真对待,“共建共享一家亲”的氛围日益浓厚。

新风拂面:绘就乡村“幸福图”

在党建引领下,苗李村将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村里定期评选“最美五好家庭”,通过讲述他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故事,用身边榜样带动身边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让村民在学习中提升素养,让文明新风吹遍村落的每个角落。

“现在村里大事小情都有党组织兜底,我们心里踏实,干劲也足!”村民的话语道出了苗李村人的幸福与自豪。从曾经的发展滞后到如今的和谐宜居,苗李村的蝶变生动印证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生命力。艾国民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书记一面旗”的担当,更展现了民族地区高效能治理的创新实践。

未来,苗李村将继续以党建为“针”,以文化为“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绣出更加绚烂的基层治理锦绣画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