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融媒网讯(肖庆伟 王正军)他是从河南乡野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破局者”,也是以赤诚反哺桑梓的“摆渡人”。三十载商海浮沉,王玉亮以资本为舟、以乡情为帆,在豫港合作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将“饮水思源”的商道精神化作通途,让中原大地与东方之珠交相辉映。
一、商海破浪:从“20元独闯深圳”到“资本领航者”
寒门逆袭,商海弄潮
1996年,一列绿皮火车载着16岁的王玉亮和20元积蓄南下深圳。从采购员到上市公司高管,他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搏击风浪。2000年代,他敏锐捕捉房地产与产业园区开发机遇,主导的某产业园项目年产值超5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标杆案例。
归乡筑巢,产业兴农
2016年,他更以“一朵牡丹”撬动乡村振兴:10万亩牡丹种植基地,带动76家合作社年均增收超20%,让“花经济”绽放“共富花”,成为中原大地产业兴农的典范。
二、豫港纽带:从“握手”到“携手”的资本交响
上市赋能,破局“出海”
2024年三门峡和郑州市,一场“企业定制化上市资本赋能专题培训会”点燃豫企国际化梦想。王玉亮率专家团“把脉问诊”,从估值模型到风控策略,为企业量身定制香港上市路径。其主导的“比富达上市加速器”已助力5家豫企登陆港交所,融资超100亿元,让“河南制造”插上资本翅膀。其中,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企业通过该借壳上市后,市值三年增长300%,成为豫港合作标杆案例。
三、公益赤子:从“一盏路灯”到“一生守望”
点亮乡愁,温暖归途
2016年,他为寒冻镇捐赠太阳能路灯,让12个村庄的夜晚不再漆黑;资助寒门学子王得令完成大学学业,并承诺“只要你读书,我就一直帮”。2019年,他携家人回乡捐赠智慧教室,在捐赠仪式上,他抚摸着教室门楣上的校名哽咽道:“我是王庄的儿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让它的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授人以渔,共富共生
他的公益,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棚改项目提升城市能级,生物制药项目带动产业链升级,青年创业基金注入发展动能。正如他所说:“真正的慈善,是让乡亲们有尊严地富起来。”
四、未来之约:以“三链融合”擘画中原新篇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历史关口,王玉亮提出“三链融合”战略:
产业链:推动新能源、AI算法、生物医药等豫港联合实验室落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链:设立“豫港青年创业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元,孵化“独角兽”企业;
人才链:每年组织百名香港青年赴豫研学,让“黄河文化”与“狮子山精神”双向奔赴。
通途无界,赤子永在。
从“河南人在香港”到“香港人看河南”,王玉亮用三十载光阴,将“乡愁”化作“通途”——以资本为路、以乡情为灯,为豫港合作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书法“通途”二字,既是他的人生注脚,更是新时代豫港融合的生动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