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融媒河南讯(记者马世民 王温轩)在虞城县木兰大道中段,虞舜小学对面路南的大贺美术中心,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出现,为虞城的美术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他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史贺,一位放弃大城市优渥条件,毅然回归家乡,用艺术火种点亮乡村美育之光的追梦者。
2016年,手握清华大学毕业证书,史贺的职业选择曾令人瞩目。大城市的艺术机构纷纷抛出橄榄枝,给出诱人的待遇与发展机会。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美术教育的匮乏。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深知求学不易,也亲眼见过许多有绘画天分的孩子,因地方教育资源有限,失去接触专业美术学习的机会。“清华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美育的力量,而家乡孩子眼中对艺术的渴望,是我无法忽视的。用所学回报家乡,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史贺说道。于是,他带着画具与满腔热忱,回到了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在大贺美术中心,他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手中的画笔能变幻出无尽的精彩。他将清华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家乡的风土人情巧妙融合,使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学生们探索美的奇妙旅程。他带领学生描绘乡村的一草一木、古街老巷,挖掘虞城本地的非遗艺术,像剪纸、刻瓷等,让学生们从身边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他精心辅导,助力他们冲击专业美术院校;同时,也为所有学生开设普及性的审美课程,让艺术走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他常说:“美育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我要让他们在艺术中找到自信,发现世界的美好。”

史贺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史老师的课太有意思了,原来画画可以这么有趣!”学生们兴奋地说。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绘画技巧进步显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对美的感知更加敏锐。家长们也惊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以前对画画兴趣一般,现在特别积极,还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眼中的美,整个人都更自信开朗了。”
除了日常教学,史贺还积极投身于基层美育网络的建设。他定期组织本地美术教师培训,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他四处联络外界艺术资源,为家乡的孩子们争取更多学习与展示的机会。他的努力,让虞城的美术教育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并热爱美术。
在史贺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从这里走出,迈向更高的艺术殿堂。李佳豪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康子豪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宋佳露圆梦中央民族大学、户俊力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朱怡璇天津美院、孙露露西安美院……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史贺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坚持。每当看到学生们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他都深感欣慰,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把爱好变成事业。”史贺表示,“能为家乡做点事,我的知识才更有意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艺术的种子正在破土,静待繁花似锦的未来。
从清华园到家乡的三尺讲台,史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他以画笔传情,以教育润心,在乡村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画卷。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学子勇敢追求艺术梦想,也为虞城的美术教育事业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在他的引领下,虞城这片土地上,艺术的种子正茁壮成长,未来必将绽放出绚烂。
史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河南省美术统考(高考)素描状元导师,从事美术教学17年,具有丰富的教学实战经验和美术高考资深研究。多次被邀请到北京、杭州、武汉、深圳、衡水、郑州等地进行讲课示范,能快速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连续五年培养出虞城第1名,2025年培养出河南省素描第1名和中央美术学院全国第14名。作品入选《基础素描范本》、《经典全集》、《清华美院高分试卷》、《北方素描》等书籍。2013年,作品《中国的贞德》参加清华大学一二九作品展,同年荣获北京培艺基金展览二等奖;2014年,雕塑作品《窗》参加清华美院"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同年8月,赴西北专业考察并于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考察成果作品展;11月,作品《荷塘》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绸之舞》放大10米落建于河南商丘白云嘉悦广场;同年,雕塑作品《陈毅》入选“江河浩气”展,并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