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融媒河南讯(记者马世民 通讯员蒋华山) 崔兆华,河南濮阳人,现为郑州市联钢实业有限公司暨联钢国际集团(以下简称联钢实业)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跨境电商与物流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乌兹别克斯坦和埃及河南商会名誉会长、新丝路外贸服务平台创始人。
从油田工人到跨国商贸精英,他织就一张覆盖60余国的贸易服务网络;从背负样品独行戈壁,到构建横跨亚欧非的商贸“高架桥”,助力1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扬帆出海,崔兆华用了20年。
戈壁滩走出的“钢铁骆驼”
谈到成功的秘诀,崔兆华展示出手机里珍藏的照片—2013年公司低谷期,他的团队在吉尔吉斯仓库前拉出横幅:“河南再出发”,他说:“到了现在,回头去看我的创业历程,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纠错的过程。”
1987年15 岁的崔兆华来到濮阳中原石油学校开启了求学生涯。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原油田,成为钻井队的一员。“钻井工作的艰苦超乎想象,化学药剂刺鼻难闻,当时的钻井设备很多要靠人拉肩扛。”崔兆华说。钻井队的艰苦岁月锤炼出他“人拉肩扛”的韧性——这段看似与外贸无关的经历,却成为他日后闯荡国际市场的精神底色。
1992年,崔兆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被抽调到电器服务公司,为油田钻井队提供维修服务。凭借扎实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一路稳步晋升,从1992年到2007年这关键的15年里,这只戈壁滩中走出的“钢铁骆驼”实现了从车间工人到厂长的跨越。
2007年,中原油田战略调整,35岁的崔兆华结束了18年的油田工作生涯,他手握6万元安置费,带领15名同事在郑州一间民房里创立“联钢实业”,这里既是办公场所,也是住宿之地。创业初期,他扛着80公斤样品独闯中亚,因语言不通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客户“纸上谈兵”,竟凭手绘图纸拿下6万美元首单。“当彩钢板订单飘过帕米尔高原,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崔兆华说,“身边的老同事都不相信我能闯出名堂,但是现在他们都管我叫‘钢铁骆驼’。” 这次经历,不仅让崔兆华看到了海外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国际商贸领域闯荡的决心。
2007年至2013年间,联钢实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2008年年初,崔兆华在波兰通过上门拜访的方式,成功签下了一笔100万美元的彩钢板业务,凭借着出色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对机遇的精准把握,下海第二年,公司业绩就突破了一个亿。
然而,在战略发展上,崔兆华和团队出现了严重误判,导致企业陷入了低谷期。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2016年,带领团队果断启动转型升级计划。2020年4月底,公司开始陆续接到订单,使公司绝处逢生。
2021年,联钢实业再一次步入上升期,真正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业务涵盖服务业,既有传统的钢贸业务,又拓展了海外仓、物流、电商等服务业务。2023年,崔兆华积极推动在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国发起成立河南商会。通过商会平台,整合侨胞资源,为在当地发展的河南企业提供本土化支持。从协助企业适应当地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到提供市场信息、商业渠道对接等服务,河南商会成为了河南企业在海外的坚强后盾。在助力国内企业出海的同时,联钢实业也积极推动乌兹别克斯坦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双边合作互利共赢。
今年,崔兆华成立了新丝路农业创新国际合作中心,为河南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出海提供境外渠道对接、技术推广、产品认证、仓储和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等,助力企业突破外贸出口瓶颈,走向国际市场。
“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只是初级目标。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进去,扎根海外,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走上去,在海外建立品牌、标准、文化、价值观等优势,实现中国企业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伟大跨越。”崔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