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视点

即墨完成全市首批“打捆应急预案”评审

核心提示:即墨完成全市首批“打捆应急预案”评审

以“一次办好”为工作抓手,打造“企业便捷、管理提升”的应急预案备案管理体系——

即墨完成全市首批“打捆应急预案”评审

“从委托技术服务机构编制预案到取得专家评审意见,仅用了10个工作日,省时省钱又省力,真是减轻了我们小微企业的负担。”近日,在即墨区小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专家“打捆”评审会现场,作为全市首批“打捆应急预案”的受益企业,青岛鑫晟瑞和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家智直言“很便捷”,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就可以发布备案了。
根据相关法规,涉及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和尾矿库等领域的企业均需要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而且,应急预案须通过专家评审后,方能生效。
据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原本的评审程序,每一家企业需单独编制预案并进行专家评审。但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第三方机构编制应急预案和邀请行业专家现场评审,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如此,大多数小微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简单、评审内容和流程简易,但在费用上却同大中型企业一样,对他们来说负担重也不划算。
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感受,往往是从办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开始的。即墨区直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在小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审中,尝试开展“联编联审联办”新模式。
“经过前期调研,基于辖区内小微企业数量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借鉴‘环评打捆审批’的典型改革经验,在全市率先探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打捆编制和评审’工作模式,即多家同类型企业的应急预案由同一家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并统一邀请专家现场评审,这样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将首批“打捆应急预案”试点选在包装印刷行业进行,参与试点的6家小微企业在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风险点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比较适合放在一起进行评审。
从以往的“分开评审”到现在的“打捆评审”,把涉及小微企业同类型的“一件事”统筹整合为高效办成“一类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同时编制、同时评审、同步修改、同期备案,促进了评审资源的集中整合和高效利用,缩减了30%的审批时间,也为企业节约了20%的预案编制和技术评审费用。
应急预案并不是备案完了就算了事,重在实施。生态环境部门还督促企业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应急队伍、装备、技术等方面准备情况,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安全保障。(吴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