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视点

海棠一样的灵魂——读非虚构文集《乡村振兴日记.海棠飘香的日子》

核心提示:海棠一样的灵魂——读非虚构文集《乡村振兴日记.海棠飘香的日子》作者/郭世明在我先睹为快的要求下,沛县籍作家徐慧把他即将付梓

海棠一样的灵魂

——读非虚构文集《乡村振兴日记.海棠飘香的日子》

作者/郭世明

在我先睹为快的要求下,沛县籍作家徐慧把他即将付梓的新书《乡村振兴日记.海棠飘香的日子》的电子稿发给了我。我一气呵成,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文本的阅读。

这是一部非严格意义上的非虚构文集,由作家徐慧和唐景富先生合作完成。文集多视角、零距离为乡村振兴发声,为山乡巨变画像,为普通人物立传,写出了徐慧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团结带领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和古路乡村儿女奋斗进取的故事,反映了苏北农村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不加掩饰的人间烟火地气,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字记录,纪实性文学的表现形式,使作品富有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充满了生命活力,饱含着真挚情感、是一部当下切实走进生活、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好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刻画乡村振兴和驻村书记形象的好作品。

文集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日记》,是徐慧任职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创作的28篇日记体纪实性散文,在场见证古路村的时代变迁。第二部分为《海棠飘香的日子》,是宿迁作家唐景富先生通过“望闻问切”、多次实地采访创作的报告文学,突出“徐慧驻村事迹”的创作主题。文集合二为一,取《乡村振兴日记•海棠飘香的日子》为书名,有创意,有新意,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我与徐慧

记得我曾经在沛县文学创作团群里说过:“其实,我是不准备为徐慧写点什么东西的。因为我们俩太熟悉了。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美好大都是熟视无睹的。再美好的事情,习以为常了,也总觉得很平常。对徐慧,我也有过一种‘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感觉,特别是他上任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之前。”现在想想,真的有些歉疚,真的感觉到有写一写徐慧的必要了。

徐慧,江苏沛县人。我的老乡、同学,算得上是知根知底、无话不谈的发小。他中学时就显示了出众的文采,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班级朗读,并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大学时更是卓尔不群,在许多报刊接连发表很多文章。着实让我羡慕良久,甚至还一度成为我散文写作的标杆。四年间,他曾为我出版的三本散文集写了四篇评论,着实又让我感动良久。——这些并不是我要写他的理由。

记得两年前的一天,他告诉我说他将到宿迁市做驻村第一书记。当时我的心莫名一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是隐隐感觉到他的性格他的年龄他的经历……都不适合去村里做第一书记。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过后,知道这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我只好安慰似的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其实村里正需要你这样有知识有文化,有思路有闯劲,有政治觉悟有责任担当的异乡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章合为时而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会深刻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时代!驻村经历,将会让你占有别人无法拥有的详实的第一手乡村振兴资料。表现波澜壮阔的乡村生活,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将与你同行。乡村物语和场景在线,这将是你一笔宝贵的文学创作财富。

“但愿如此吧。”他说。


徐慧与古路村

“能够把单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和支持传递到驻村地,是我职场上最大的光荣;能够亲自参与驻村地的乡村振兴,唤醒乡村记忆,也会成为我整个人生中的最大光荣;能够通过亲历亲为创作出一部真实反映乡村变化缩影的《乡村振兴日记》,更是我今生爱好上的光荣。”(徐慧《那棵越老越想勃发新芽的树》)

为此,他走马上任,从省城联通公司来到了宿迁市龙河镇古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一段他实打实干事、心贴心帮扶,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生活经历,给我们生动讲述了发生在苏北农村的中国故事。

“我所在的古路村,和我记忆里原滋原味的乡村几乎没有太多的不同,既有乡村特有的静谧,又有乡村特有的繁杂。全村以种粮和外出务工为主,村民收入相对稳定,没有村级集体产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收入主要来源鱼塘承包和股份分红。毋庸讳言的是,还是组织软弱涣散村。”(徐慧《希望,像刚刚拱出地面的苗》)

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徐慧一直都在思考着未来两年零三个月的时光里,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建强战斗堡垒,重塑两委形象;提振乡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打造利民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服务鳏寡孤独、关爱留守儿童;建成数字乡村,展现未来美好。——徐慧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愿,开启了强化党建主心骨、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回应农民关切的助推乡村振兴之旅……文集记录的徐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振兴乡村,把乡村振兴论文写在宿迁大地上的生动事迹,着实感人至深。


徐慧与海棠路

靠近村部一段长达三百米左右的罗古路已变成了“海棠路”。路两边的海棠树是村民朱家斌同志捐献的。“海棠路是他驻村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实事。他要先栽好海棠树,再来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海棠树,暗含着他想表达的诸多内涵。他设想,先把以‘红色文化涵养信仰,以做古路村人为荣培育正气’为内涵的村部文化广场做起来,让海棠路成为通向红色文化广场的一条充满正气的路,以此带动村风民意的改变。十年树木,海棠树终究会有美轮美奂的那一天。”(唐景富《遇阻》)

提到海棠花,更多人会想到西花厅的海棠花,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总理。徐慧说,周总理是自己的人生楷模。看到海棠花,想到更多的是无私,是奉献。他愿像海棠一样无私,像总理一样奉献。

以打造“海棠路”为起点,创建“海棠飘香”党建品牌,引领正能量凝聚,呼唤无私奉献精神回归,海棠路是起点,它的终点是——美丽乡村!这是徐慧的夙愿,也是他驻村之后酝酿很久的谋划。他说,海棠花开,香飘四方,海棠代表无私,飘香代表吸引,用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花香,吸引八方来客,关注古路村,支持古路村。“海棠的五朵花瓣,恰与五星相契合,既代表党建引领,又代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方面,预示着在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战略感召下,外力助推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重点任务的落实落细、见功见效,有力推动了古路村各项工作全面开花,全面进步。

“海棠飘香”是古路村特有的党建符号。“海棠飘香”党建品牌,是徐慧开展古路村党建工作的抓手,凝聚乡村正能量、提振党员精气神的推手,也是宿迁市第一家有独特标识的村级党组织党建品牌。


徐慧与唐景富

徐慧和唐景富是本书的两位作者。他们的关系,唐景富先生在《海棠飘香的日子·初识》里作了详细介绍。唐景富先生认为,徐慧到古路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是古路村的幸运,“他的到来,对于古路村来说,颇具诗意色彩,因为,在他的笔下,任何素材、任何命题,他都能化为优美的又富于哲理的诗行。”这是文友眼中的徐慧,这是文人笔下的惺惺相惜。作为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宿迁市作协会员、宿城区作协理事的唐景富先生对徐慧这个具有时代色彩的驻村干部形象的塑造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用了“初识”“踩点”等13个章节,多角度、立体化地表现徐慧的雄心壮志、责任担当,当然,还有他工作中的苦闷彷徨、内心挣扎。如果说在《乡村振兴日记》里的“我”是作者徐慧真实生活的自我在线,那么,在唐景富先生的《海棠飘香的日子》里的徐慧这个形象的塑造,则是生活的提炼,思想的升华,人物显得更立体、更丰满,因而也更加真实可信。徐慧和唐景富的文章合二为一成书,算得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红花、绿叶两相宜。


媒体与徐慧

徐慧与媒体结缘不应该是新闻。不必说中学时代在纸媒上发表文章时的意气风发,不必说大学时代做校报记者时的叱诧风云,也不必说工作后任邮电报编辑时的游刃有余,单说徐慧做了古路村驻村第一书记,就有说不完的新闻话题。

驻村第五天,《宿迁日报》双塔副刊就率先刊发了他的第一篇驻村日记《那棵越老越想勃发新芽的树》。之后,《宿迁日报》《楚苑》《中华论坛》《宿豫文艺》《骆马湖文学》《白天鹅诗刊》等报刊开始争相发表他的乡村振兴日记,《宿迁乡贤》杂志开始连载他的乡村振兴日记。其中,他的乡村振兴日记《疫情防控下的村庄》《像海棠一样无私》还分别获宿城区、宿迁市“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征文比赛一等奖、三等奖

驻村第十八天,受宿迁市委组织部和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徐慧被《宿迁日报》作为长期跟踪采访对象。在长达一周年的跟踪采访过程中,《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多次整版宣传徐慧的驻村事迹,《速新闻》《宿迁手机台》《宿迁先锋》《宿城先锋》《学习强国》等亦多次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宣传徐慧的驻村事迹。2023年岁末,宿城区委宣传部又在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以《徐慧: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振兴乡村》为题,对徐慧驻村事迹给予高度宣传。

随着一篇篇“乡村振兴日记”的发表,也引起了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两次获鲁迅文学奖的李春雷先生等著名作家、媒体人的更多关注。李春雷先生在《海棠花香》文中写道:“(徐慧)挣扎辗转的瞬间心理感受和矢志不移的长期使命承担之间的对撞、消融和自我回归,真实感让人动容。”

2021111日到古路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徐慧)讲奉献、有思路、 抓落实,深入党员群众,谋划村居发展,协调资金资源,兴办民生实事。两年来,古路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显著增强,干群关系紧密和谐,村居产业发展基础牢固,村容村貌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这是龙河镇委、宿城区委、宿迁市委组织部门对徐慧驻村的一致评价。得知徐慧驻村届满,古路村的广大父老乡亲,更是自发的以多种方式,幻想联名挽留住他。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从徐慧和唐景富先生合著的这部非虚构文集里,更让我看到了徐慧海棠一样的灵魂。要说原因,这就是我为徐慧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借此,我也想代替徐慧说一句:愿乡村振兴的路上,古路村的海棠花,开得更鲜开得更艳,香飘希望的田野。

202413日写于沛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